近,一位车主朋友急匆匆地找我,想要卖掉他刚买两个月的新车——一台2025年4月才上牌的丰田亚洲龙2.0L进取版。这车新车落地价17.98万,他当时赶上,裸车13.85万拿下,听起来很划算,对吧?
听起来很诱人,但背后却藏着大坑。银行和金融机构怕你提前还款少赚利息,变着法儿把你“套牢”。结果,他刚还了2个月贷款,就感觉压力山大。由于工作性质,工资不稳定,卖车止损的想法变成了奢望。
因为拿不到车辆登记证书,车子没法解压,手续不全就过不了户。正常情况下,这种准新车车商收车价能到12万多,但现在就算车主愿意降价到12万,几乎没人敢接手!
这事儿给所有人提了个醒:消费可以有,但冲动要不得。尤其是涉及大额支出,多想想“我真的需要吗?我真的负担得起吗?”毕竟,一时的痛快可能换来的是长期的焦虑,这种负担,真不是每个人都能扛得住的!
零首付、低月供,这些销售话术就像糖衣炮弹,把买车的门槛降得极低,让你觉得“不买就亏了”。但你细品品,车是消耗品,落地就贬值,贷款买车更是给这份贬值又加上了利息的重担。
拿这台亚洲龙来说,客户多花的利息、卖车时的折价,还有三年不能处置车辆的限制,算下来损失可能比想象中多得多。
再往深了说,现在消费主义的洗脑话术太多了。短视频里人人开豪车、住豪宅,商家各种促销活动营造“限时”的紧迫感,让不少人脑子一热就下单。
但消费的本质,是在自己能力范围内让生活更舒服,而不是打肿脸充胖子,让未来的自己为一时的冲动买单。
有人可能会说:“我就想买车代步,难道不行吗?”当然行!但前提是算清账。
买车前问问自己:月供会不会影响正常生活?三年、五年后,这台车对我还有多大价值?金融方案里有没有隐藏条款?
别只看首付低,要看总利息;别只听销售说“没问题”,合同里的每个字都要抠清楚。如果实在拿不准,宁可先缓一缓,也别贸然签字。
回到开头那台亚洲龙,现在它就像个烫手山芋,车主卖不掉、留着又养不起,每天看着都闹心。
这事儿给所有人提了个醒:消费可以有,但冲动要不得。尤其是涉及大额支出,多想想“我真的需要吗?我真的负担得起吗?”毕竟,一时的痛快可能换来的是长期的焦虑,这种负担,真不是每个人都能扛得住的!
后问大家一句:如果是你,遇到这种价格诱人但手续不全的车,你会买吗?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