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东北夫妇王文博和吕冬芳站在IPO敲钟台上,身后是天有为200亿市值的辉煌数字。这家从黑龙江走出的汽车电子企业,凭借全液晶仪表和智能座舱技术,正在改写国产汽车供应链的格局。但争议也随之而来——12处不动产全额抵押、研发投入低于行业均值、财务数据披露不一致,这家公司究竟属于什么档次?
技术定位填补国内空白的创新者
天有为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其突破性技术。其自主研发的步进电机关键技术打破了国外垄断,使国产仪表摆脱了对日本电装的依赖;复合屏技术将传统指针与液晶显示融合,成本降低30%的同时提升了可靠性;智能联屏方案更是率先实现仪表与中控系统互联,这些创新使其产品毛利率稳定在28%以上。
从收入结构看,代表高端方向的全液晶仪表占比从2022年的42.78%升至2024年的46.01%,双联屏产品虽受车企压价影响占比微降,但36.93%的份额仍显技术优势。相比之下,低端电子式仪表收入占比已萎缩至5.31%,这种产品迭代速度远超行业平均水平。
市场地位二线供应商的突围战
尽管天有为宣称服务国内外知名车企,但招股书显示其主要客户为长城、吉利、长安等自主品牌,尚未进入奔驰、宝马等国际巨头的供应链。在汽车电子领域,博世、大陆等外资巨头仍占据高端市场60%以上份额,天有为的突破集中在15-30万元价位车型,属于典型的中高端替代者。
值得注意的是,其应收账款三年激增272.87%,反映出对主机厂议价能力有限。但1年以上存货占比始终低于10%,存货周转率从2.39提升至3.22(2021-2023年),表明其供应链管理优于多数本土同行。
资本市场的双重面孔
上市募资9亿中,5.2亿拟用于智能座舱研发,却暴露研发投入仅占营收3.1%,低于行业5%的平均水平。更值得玩味的是,其164项专利中,37项来自王文博家族成员转让,这种技术家族化操作在业内罕见。
但资本市场仍给出200亿估值,相当于2024年预测净利润的23倍PE,高于德赛西威等龙头企业。这既包含对其智能座舱前景的期待,也折射出国产替代概念的热度。正如其双联屏产品——左边显示着扎实的制造功底,右边闪烁着资本泡沫的倒影。
在汽车新四化浪潮中,天有为恰如它的液晶仪表够不上顶级豪车的炫目,但比传统指针多一分未来感。这种技术中产的定位,或许正是中国制造升级的典型样本。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