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中旬,英国交通大臣宣布了一项总额达6.5亿英镑的电动汽车补贴计划,表面是为推动绿色出行,实则暗藏玄机。
政策规定,制造商必须持有“经验证的科学碳目标”,且车辆装配和电池生产的碳排放必须低于特定阈值。英国交通部长莉莲·格林伍德更是毫不掩饰地表示:“我们不认为在中国组装的任何汽车有资格获得该计划。”
这纸政令将比亚迪、名爵、零跑等在英国市场突飞猛进的中国电动车品牌精准排除在最高3750英镑(约3.6万元人民币)的补贴之外。这也验证了以比亚迪为代表的中国新能源全面领先。
政策寒流下的销售热潮
英国补贴政策引发的争议,与中国电动车在当地的销售表现形成鲜明反差。
尽管被排除在补贴政策之外,中国电动车品牌在英国市场的销量却呈现爆发式增长。英国汽车制造商和贸易商协会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英国纯电动汽车渗透率已达21.6%,其中中国品牌成为增长主力。
比亚迪的成长轨迹尤其引人注目:2023年在英国销量几乎为零,2024年突破9000辆,2025年上半年直接飙升至19390辆。
短短两年时间,比亚迪在英国的销量从零攀升至近两万辆,超越包括本田、马自达在内的多个传统品牌。
今年6月,比亚迪在英单月销量达4583辆,同比激增557.5%,成为当地增速最快的汽车品牌。每10分钟就有一辆比亚迪新车驶入英国家庭。
技术破壁:中国电动车的硬实力
面对英国的补贴限制,中国车企的回应不是抗议,而是用技术实力和产品竞争力说话。
比亚迪高端品牌仰望(Yangwang)宣布进军欧洲市场,直接对标宾利、保时捷、法拉利等豪华品牌。仰望U9超跑、U8豪华越野SUV、U7大型轿车组成高端产品矩阵,全系搭载“易四方”电机平台。
该技术通过四台分布式电机实现四轮独立驱动,整车马力超千匹,动力性能全面超越传统燃油车。
即将推出的仰望U7更是搭载 “云辇-Z”悬浮电磁悬架技术,以悬浮电机替代传统液压减震器,将汽车悬架从“液压时代”推进到“电磁时代”。
“以前觉得激光雷达是奔驰专属,现在比亚迪海豹都有了。”欧洲网友的评论反映了中国品牌技术实力的提升。
即使没有补贴,英国消费者仍然选择中国电动车的原因很简单:同价位下,中国电动车比欧洲车续航多出100公里,配置更高。
中国车企的全球棋局
面对贸易壁垒,中国车企采取了三重破局战略:技术输出、全球生产布局和品牌价值重塑。
全球化生产布局成为应对贸易保护主义的关键。比亚迪在匈牙利塞格德建设的工厂年产能达15-20万辆;投资10亿英镑在土耳其新建的工厂计划2026年投产,年产量15万辆。
这些布局有效规避了欧盟对中国电动车征收的高额关税——比亚迪需缴纳17.4%,而上汽旗下品牌面临37.6%的惩罚性关税。
比亚迪还自建船队,将新车从生产线到英国4S店的周期缩短近一半。
技术标准输出同样重要。比亚迪在巴西工厂生产的“海豚MINI”(中国称“海鸥”)成为拉美首款本土组装的中国品牌电动车,兼容当地三种充电标准。
该厂在福特撤离的旧址上重建,承诺65%的本地化率和创造2万个就业岗位,实现从“产品输出”到“生态共建”的转变。
双重标准的环保大棒
英国政策的核心矛盾在于其环保外衣下的贸易保护实质。
英国以“生产地碳排放”为由排除中国电动车,却无视中国动力电池产业链已实现全球最低碳排的事实——宁德时代四川工厂获得全球首家零碳电池认证。
欧盟委员会两年前对中国新能源汽车展开“反补贴调查”,指控中国电动车制造商获得政府补贴。而如今英国政府的歧视性补贴政策却暴露了西方在产业竞争中的双重标准。
中国驻英大使馆发言人迅速回应,呼吁英国遵守世贸组织规则,创造“非歧视性的投资环境”。
比亚迪副总裁Stella Li直言该政策“愚蠢”,并警告:“这项补贴像毒品一样,一旦取消,你们将承受痛苦。”
政策壁垒反而印证了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全球竞争力。
2025年上半年,中国汽车出口量突破308.3万辆,同比增长10.4%,其中新能源汽车出口106万辆,增速高达75.2%。
比亚迪海外销量达47.21万辆,同比增长130%,覆盖全球112个国家。
在欧盟提高关税、英国设置歧视性补贴的背景下,中国车企仍实现逆势增长,证明真正的竞争力生于开放土壤,成于技术创新。
英国政策制定者或许没有意识到,剥夺消费者选择权,强迫民众购买续航更短、价格更高的本土车型,损害的不仅是市场公平,更是全球碳中和进程的核心动力。
英国街头的场景正在改变:没有补贴的中国电动车越来越多,名爵稳居销量榜首,比亚迪每10分钟就有一辆车售出。中国车企正以硬核科技为凿,以全球视野为帆,在汽车产业百年变局中刻下属于东方智慧的破局印记。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