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车花了二十多万,本以为终于可以享受方向盘的暖手神器,结果偏偏还得再掏钱。这事,我倒是挺熟的,毕竟我跟车企打了那么多年交道,算不上专家,却知道点行内潜规则。开门,先说个奇怪的事:有个朋友,开了辆二手车,师兄说,方向盘加热是免付费的,但是我问了销售,小伙子竟然说,要用还得额外订阅É。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看到一张图,那个车的硬件其实早就埋在里头——多功能方向盘、座椅加热……都说是硬件预埋,其实就像买了个带暖气的房子,然后还得用煤气费点火。心里隐隐觉得,这个硬件,可能算在汽车成本里。换句话说,不管你用不用,这双方都在拆算账。
有人会问,既然东西都装在内了,为啥还得付费?这其实跟手机预装软件差不多。你买了手机,硬件原料成本占一大块,但核心软件的使用往往还得付费。车企其实也是一样。再个比喻:你买个空调,用了不错,突然发现要用全部功能还得激活码。这激活码,价钱还不便宜。
我觉得,这实际上是硬件+软件的组合定价。硬件就是那个方向盘、座椅,一次性买断。而软件订阅,就是那付费解锁的额外功能。靠软硬结合增加收益,像个硬核卖点,但操作得不好,消费者就会觉得被坑了。不知道你们怎么想,好像这不只是在技术上绑架消费者,更是在使用场景方面画线。
说起这个,我还记得一位销售小张曾经说:你要觉得不合理,可以不解锁那些功能,用着也没问题。这话听着就像是在劝你忍着点,不解锁也不妨。但实际上,花钱买车不是为了变成附属品收费员吧?而且你想想:我花二十多万买的车,能用上的配置,居然还要二次付费,哪儿像买车?更像是在租设备。
这里,我还得自我更正——其实硬件是不是都算到车的成本里了?或者说,这些硬件本身就只是个套,真正赚人的,是那些后续软件订阅。如果硬件价格已经吃掉了这部分成本,那车企把功能作为订阅付费点,确实算得上变相吃毛。
光说不练,总得让人琢磨:那你花钱买车,还能享受多少永久免费的权益?比如说,油门、刹车、转向,是不是都可以用得天经地义?还是说,车企会把核心操控也加入付费范畴?我倒是想问问,诸位:你们愿意花费在自己用得上的东西上,还是觉得永远用得起才最划算?
我曾经有个想法:未来开车,除了油费,还得订阅费!一旦硬件升级或者更换,你得再交钱。一次买断、永久享用,这,似乎已经很难见到。讨厌的,不只是付费这事,更是那种被套路的感觉。买车,还得跟银行一样,搞个分期、套餐,还不能随便用。
我还记得,一位修车工朋友说:去年看过一辆车的维修单,里面居然写着‘某功能未激活’,原地愣了三秒。这让我想起:要是以后踩刹车还得会员开通才能用?那这硬件预埋是不是更像是未来潜在的收费点?
我得说嘛,车企也是有心思的。把硬件成本埋在一起,看似降低了售价,实际上用软件订阅变成额外收入来源。就像你买个整容的手机,核心功能免费倒是套路潜伏。但你要用那些高级功能,得再掏钱。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到底消费者真正关心的,是硬件的可靠性,还是后续付费不断增长的压力?我好奇,大家真会为了那些升级,每年交一堆订阅费?反正我脑海里反复琢磨,要是都买硬件了,不用要求厂家再送货吧。都说,买车就是买未来修理费的先付,但现在就连使用费都要算进去。
我还跑去问了一个汽车销售:你觉得客户会接受这种模式?他摇摇头:这个嘛,年轻人接受得快,老车主一般嫌麻烦。话说的也有道理:花钱买得是感受,不是被限制,不是存在感强化。
整理了一下,或许有个猜测——也许硬件本身的价格其实并不高,设计的初衷,是让利润来源从硬件转到软件订阅。这样一来,硬件投入多,利润还能持续拉长。
我也想到一个极端的例子:都不买新车,等五年到期,咱们看?大部分功能是不是都还能用?或许不用花钱,但真有这样的免费版存在么?
我自己都觉得挺讽刺的。买了车,还是得看心情付费。是不是以后,踩刹车都得开会员?这都不一定是必备,但或许是未来趋势。一个让人迷惑的问题:那我们买车,是存心成为有钱人的分期付款对象吗?还是说,这只是一场硬件+软件的长跑?
总觉得,咱们还是得用脚投票。或者,买车除了看硬件,更要看后续的门槛。说不定某一天,连方向盘都成了偷工减料的软肋。你说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