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的发展,车企们纷纷将“智驾”作为卖点,以吸引消费者的关注。然而,近期一些车企开始对“智驾”这一术语的使用变得谨慎,甚至更换了宣传话术。
5月1日,小米官方微博发布了一组宣传物料,将原本的“小米智驾”更改为“小米辅助驾驶”。媒体对比官网发现,更换话术的有两款配置,其中“小米智驾 Pro”更名为“小米辅助驾驶 Pro”,而SU7 Pro/Max车型的“小米智驾 Max”则更名为“小米端到端辅助驾驶”。
这一变化引发了网友的关注和讨论。有人认为,这是对之前夸大宣传的反思和调整。3月29日晚,一辆小米SU7在铜陵枞阳高速发生碰撞后车辆爆燃,事故引发了舆论对车企夸大宣传的质疑。有媒体直言“无底线鼓吹智驾的风气该刹刹车了”。
除了小米,其他以“智驾”为卖点的新能源车企也出现了类似的变化。5月1日,理想产品线负责人李昕旸发微博介绍理想L6智能焕新版,其中强调了“辅助驾驶焕新”。
此外,记者走访了深圳、太原等城市的理想、蔚来、小米、阿维塔、小鹏与鸿蒙智行六家品牌门店,发现各车企门店相关销售人员宣传话术整体表达变得谨慎,部分车企品牌转向强调其他卖点,仅在用户主动提问时才会就辅助驾驶展开相关说明。
这种变化的原因可能与监管环境的收紧有关。今年以来,工信部多次对“自动驾驶”“自动泊车”“城市NOA”等用语作出澄清,要求企业严格区分功能测试阶段与实际开放区域。4月16日,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一司组织召开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及软件在线升级管理工作推进会,强调汽车生产企业需明确系统功能边界和安全响应措施,禁止夸大和虚假宣传。
这一监管环境的变化促使车企回归理性,从“炫技”转向聚焦安全性、聚焦真实场景体验实力、聚焦汽车产品的核心底层竞争力。车企们开始更加注重产品的实际性能和安全,而不是单纯追求宣传效果。
对于消费者来说,这种变化是一个积极的信号。他们可以更加清晰地了解智能辅助驾驶的功能和限制,避免因为夸大宣传而购买到不符合自己需求的产品。同时,车企们也应该更加注重产品的安全性,确保消费者在使用智能辅助驾驶功能时能够得到充分的保护。
车企们对“智驾”这一术语的使用变得谨慎,是一个积极的趋势。这不仅有助于消费者更好地了解智能辅助驾驶的功能,也有助于车企们更加注重产品的安全性。相信在监管和市场的共同努力下,智能辅助驾驶技术将会得到更加健康和可持续的发展。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