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汽本田正式接手东风本田发动机厂,这座曾为雅阁、CR-V等神车注入“心脏”的工厂,将在2025年完成交割后彻底关停轰鸣的生产线。
这不是普通的资产腾挪,而是本田面对销量断崖式暴跌的断腕求生,2025年上半年,本田在华销量仅31.5万辆,同比暴跌24.22%,广汽本田15.5万辆的成绩跌至历史冰点。
当电动化的铁幕落下,这场押注混动路线的豪赌,究竟是绝地反击,还是燃油时代悲壮的终章?
发动机厂的消亡,撕开了本田燃油帝国的裂缝
东风本田发动机厂曾是本田在华的核心资产,年产能高达77万辆,巅峰时期为多款明星车型提供动力。如今,这座工厂却成为销量滑坡中首个被“优化”的对象。 2025年1-6月,本田主力车型全面溃败:CR-V月销跌破6000辆(不足巅峰期25%),雅阁销量腰斩至4525辆,昔日加价神车思域甚至被迫降价4万求生。
残酷的是,本田Z世代用户偏好度从2019年的35%骤降至2023年的12%,年轻消费者正集体“用脚投票”转向新势力。
工厂合并的背后,是合资期限的倒计时压迫。 广汽本田的合资协议将于2028年5月到期,而东风本田的合约延续至2043年。
此次资产转移,实则是为广本续约谈判扫清障碍,通过赋予广本独立生产资质,换取中方对合资延期的支持。
这场手术代价沉重:发动机厂关停将导致数百家供应商订单蒸发,广州黄埔区等依赖本田产业链的地区面临经济支柱崩塌的风险。
技术路线的摇摆,暴露本田转型的致命伤
本田的电动化战略堪称“反复横跳”的典型。 2022年曾高调宣布“2030年停售燃油车”,但到2025年5月却突然改口,将纯电销量目标从30%下调至“不足30%”,混动车型反被推上前台。
让消费者困惑的是产品落地矛盾:第十一代雅阁竟未搭载本田最新混动技术,仅推出插电混动版;纯电车型e:NP1极湃1月销仅500辆,不及比亚迪元PLUS的零头。
这种战略混乱源于合资模式的深层掣肘。 本田在华技术投放长期受日方主导,中国研发中心决策权有限,导致车机系统迭代比自主品牌慢6-8个月。
即便是最新发布的Honda SENSING 360智驾系统,算力仅2.5TOPS,被小鹏XNGP(508TOPS)碾压两个量级。 当比亚迪DM-i以成本优势横扫市场时,本田插混车型电池包成本却高出22%,价格战中被压制。
混动豪赌:本田最后的底牌?
工厂合并尘埃落定后,本田火速抛出“五年13款混动新车”计划,宣称要将混动系统成本降低30%,并启用新“H”标重塑品牌形象。
在北美,本田针对大型车开发高牵引力混动系统;在中国则联合宁德时代、Momenta等本土企业,试图弥补三电技术与智驾短板。
业内质疑声不断:当比亚迪DM 5.0已实现亏电油耗2.9L、吉利雷神混动续航破1400km时,本田的混动技术还有多少差异化可言?
严峻的是产能与需求的错配。 广汽本田2023年产能利用率超120%,77万辆年产能仍吃紧。 但合并发动机厂后,本田并未新增产能,是将资源向混动倾斜,东风本田已启动专属新能源工厂建设,广本则计划将黄埔工厂改造为混动生产线。
这种拆东补西的策略,被经销商吐槽为“油电两头不讨好”:新能源独立展厅占比仅8%,销售话术仍停留在“油改电可靠性”的旧叙事。
日系阵营的集体沉没与本田的孤军奋战
本田的困境绝非个例。 日系车在华市占率从2020年24.1%暴跌至2023年14.2%,三菱彻底退出中国,日产四处寻求合并未果。
东风与长安的重组谈判无疾而终,而广汽本田的续约僵局更折射出合资模式的式微,即便新约落定,缺乏核心技术突破的本田,拿什么阻挡37%增换购用户流向蔚来、29%选择比亚迪的现实?
工厂合并如同一面棱镜,映照出传统巨头的转型悖论:关闭发动机厂如同切除自身血肉换取转身空间,电动化布局的迟滞让这场自救充满悲情。
当诺基亚的警示犹在耳边,本田的断腕一搏,终章是涅槃重生,还是给燃油时代再添一道沉重的注脚?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