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YU7爆单引爆车圈混战!多家车企砸钱截胡,5000元定金成硬通货
28.9万份订单背后,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正在新能源车圈疯狂上演。当雷军站在聚光灯下宣布小米YU7一小时狂揽近30万大定时,谁也没想到,真正忙碌起来的竟是竞争对手的销售团队。蔚来销售小张连夜打印出新海报:“转单就补5000元定金”,极氪销售小王在朋友圈刷屏:“积分、现金任你选,小米用户专属福利”——这场围绕小米订单的争夺战,把汽车市场变成了菜市场般热闹。
二手平台上,小米YU7订单成了硬通货。标价8888元的“8-11周优先提车权”被疯抢,有黄牛手握上百个订单待价而沽,加价幅度从3000到20000元不等。更魔幻的是,部分小米SU7维权车主一边起诉小米,一边转头下单YU7。“产品归产品,宣传归宣传,该买买该起诉起诉”,一位律师车主这样解释自己的矛盾行为。这些看似荒诞的现象,折射出当前车市竞争的畸形生态。
交付周期成了小米的软肋,也成了友商的突破口。当消费者发现标准版要等60周才能提车——足足14个月,足够孩子从出生到学会走路——热情瞬间被浇灭。更现实的是,明年提车可能要多掏1万多元购置税,因为新能源车免税政策今年底就要退坡。北京一位刚锁单的刘先生直叹气:“销售保证11月交车我才锁单,现在说要等一年,定金还退不了”。
嗅到血腥味的车企们一拥而上。蔚来直接抵扣车价,极氪发放5万积分,智己赠送等值电卡,鸿蒙智行更狠——转购指定车型当场补贴5000现金。阿维塔甚至把原定五月底截止的“兜底”活动无限期延长,专门“收留心碎小米车主”。某新势力区域经理私下透露,他们专门成立“竞品转化小组”,针对小米用户推出“置换补贴+终身质保”组合拳。
这场混战暴露了行业的集体焦虑。2023年新能源车渗透率突破35%后增长明显放缓,主流品牌库存周期已达56天,比去年延长40%。当市场从增量竞争转向存量厮杀,连何小鹏这样的车企掌门人都要亲自下场“蹭流量”——高调晒出YU7订单截图为自家新车造势。雷军倒显得大度,直播时还不忘推荐小鹏G7和理想i8:“如果实在着急用车,这些都不错”。
技术同质化让竞争更加惨烈。20-30万元价位段的纯电SUV,清一色800V高压平台、700公里以上续航、3秒级零百加速,连电池供应商都有60%重合度。当产品拉不开差距,价格战就成了最原始的武器。某投诉平台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减配交付”投诉量暴增200%——有些品牌为打价格战,偷偷在辅助驾驶芯片等看不见的地方缩水。
说实话,这种营销手段短期可能见效,长远看却在透支行业信用。当销售们拿着统一话术模板攻击竞品,当企业把精力从研发转向舆论攻讦,最终伤害的是整个国产新能源阵营的公信力。还记得三个月前小米SU7事故引发的风波吗?那时舆论质疑的是所有国产电动车:“新能源车不如燃油车安全”、“国产智驾不成熟”——这种一损俱损的连锁反应,让整个四月新能源车销量环比下滑8.7%。
雷军在直播中戴着小米AI眼镜,语气无奈:“看到个别车企的截胡话术,内容不太准确甚至有些诋毁”。这位曾经的手机战局胜出者深知,汽车行业的竞争不该是零和游戏。当特斯拉二季度轻松交付38.4万辆时,国产阵营还在为抢几十个订单打得头破血流。
这场由小米引爆的订单争夺战,表面上是营销创新的狂欢,内里却是行业转型期的集体迷茫。当流量狂欢落幕,那些真正专注技术、尊重用户的企业才会浮出水面。只是不知道,这种砸钱抢客户的混战,最终会推动行业进步还是留下一地鸡毛?消费者真能从这场乱战中获益吗?
参考资料:财联社、华夏时报、搜狐新闻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