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成都国际车展开始前,捷达品牌举行了一场重要的战略合作签约仪式,这场活动虽然低调,但对品牌的未来发展意义重大。
捷达独立运营启新程
8月28日,大众汽车集团(中国)、一汽集团和成都经开区管委会签署合作协议,成立捷达新公司。这标志着捷达这个陪伴两代中国人多年的品牌,正式走上独立运营之路。
这次合作引入了地方资金,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希望能扭转捷达近年来销量下滑的局面。不过,在新能源车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捷达能否重新走红,还很难说。
捷达最早进入中国市场是在1991年,第一辆捷达A2在长春组装下线,成为一汽-大众的第一款车型。30年间,捷达累计销售400万辆,平均每月卖一万多辆,因为耐用、可靠,被很多人称为“国民神车”。
捷达品牌发展困境
2019年,捷达从一个车型变成了独立品牌。不再只做轿车,也开始推出SUV,主打年轻消费者,价格集中在10万元左右。依托大众的技术支持,捷达起步不错,头三年卖了近50万辆。
但近几年,捷达的销量开始下滑。去年,它连20万辆的目标都没达到,主销车型VS7的月销量也从一万多辆跌到了三千多辆。2019到2021年,每年都能卖出16万辆左右,但2022年只卖了14.69万辆,比前一年下降了13%。
问题出在哪里?一是汽车行业越来越注重品牌升级,而捷达还停留在10万元的低端市场,很难吸引新客户。二是新能源领域几乎没布局。现在汽车市场越来越偏向电动化和智能化,捷达没有新能源车,这成了它的短板。
合资企业新阶段
这次《捷达事业发展合作协议》的签订,标志着合资企业40年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和以前不同的是,这次是大众汽车、中国一汽和成都经开区三方一起合作的新模式。成都经开区不只是提供政策和环境,还作为投资人参与进来,成了真正的合作伙伴和利益共享方。
捷达2028年新能源布局
捷达品牌计划在2028年前推出5款全新车型,其中4款为新能源车。首款新能源车将于2026年上市。这款新车将配备电动化、智能化和辅助驾驶功能,价格上也要有竞争力。
这款车会搭载一汽-大众的SOA电子架构,是捷达向新能源转型的重要一步。这也是大众集团在中国最大规模的新能源产品攻势的一部分。
大众希望到2030年,在中国推出约50款新能源车,其中30款为纯电动车。他们看好紧凑型车在新能源市场的前景,特别是10万元左右的入门级车型,将成为增长主力。
捷达的电动化布局,正是为了填补这一市场空白,让产品从低端到高端都能覆盖。成都拥有完善的新能源产业链,这也成为捷达选择在这里发展的重要原因。
错过最佳时机
虽然捷达的计划很大,但现实中的困难也不容忽视。最大的问题就是错过了最佳时机。现在国内新能源车已经竞争非常激烈,比亚迪、五菱、奇瑞等自主品牌早就在这个10万元左右的市场站稳了脚跟,产品线成熟,品牌也深入人心。比如比亚迪的海豚和元PLUS,销量都已经超过百万辆。而捷达直到2025年才开始发力电动化,比别人晚了很多。现在市场已经很拥挤,捷达要突围,难度会更大。
捷达电动化转型挑战
捷达的转型面临不少挑战。首先,它长期依赖大众的技术,缺乏自己的核心技术。现在用的大多是大众淘汰或即将淘汰的平台和发动机,这在电动车和智能车领域可能让它处于劣势。虽然新车型会用上SOA架构等新技术,但能不能让消费者真正认可,还不清楚。
其次,捷达的品牌形象一直和“便宜的燃油车”挂钩,消费者很难一下子接受它变成“智能电动车”。怎么在保持价格优势的同时,加入更多科技元素,是它要解决的问题。
总体来看,捷达的电动化转型不容易。中国新能源市场已经从快速增长转向更注重质量,2026年的竞争会更激烈,留给捷达的时间不多了。虽然大众看好这个市场,但捷达能不能抓住机会,关键要看它2026年推出的第一款电动车型表现如何。这将是决定它能否在新时代继续发展的关键一步。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