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界M9销量暴跌,销量首次跌破8000辆,这车还能撑多久?

啊绵记得2024年问界M9刚火的时候,街头巷尾都在聊这款车,说它凭着华为的智驾技术,把50万级豪车市场搅得风生水起,月销冲到1.6万辆的时候,不少人都觉得国产高端车要彻底崛起了。

可没想到才过了一年,2025年10月销量直接跌到8010辆,同比下降51.73%,3月更是只有5103辆,首次跌破8000辆的关口,这落差实在让人始料未及。

说实话,看到这数据的时候,啊绵第一反应不是觉得这车不行了,而是想琢磨琢磨,曾经的“爆款神车”怎么就突然掉链子了,它还能撑多久?

问界M9销量暴跌,销量首次跌破8000辆,这车还能撑多久?-有驾

先看数据,2024年11月M9销量达到峰值16409辆,之后就一路往下走,2025年2月跌到5242辆,3月稍微回升到5103辆,10月虽然回到8010辆,但同比还是腰斩。这些数字摆着,说明问题不是短期波动,而是确实遇到了绕不开的坎。

有人说这是华为“多子战略”闹的,智界、享界这些兄弟车型一出来,分走了问界的资源和流量,2025年2月问界在鸿蒙智行的销量占比从九成跌到53%,智界占了40%。

但啊绵觉得,这只是表面原因,要是M9自身足够能打,就算有兄弟车型分流,也不至于跌得这么狠。

核心问题可能出在“科技溢价”的可持续性上。M9当初能火,靠的是华为ADS 3.0智驾系统、鸿蒙座舱这些独家技术,大家愿意花50万买单,是想尝鲜国产高端科技的滋味。

可随着时间推移,消费者发现,这些看似高大上的配置,日常使用中其实没那么刚需。

「高阶智驾」渗透率2025年预计能到23.5%,但愿意为它付费的消费者不足20%,很多人买了车之后,还是习惯自己开些跨楼层泊车、识别地库落叶的功能,新鲜劲过了就很少用了。

问界M9销量暴跌,销量首次跌破8000辆,这车还能撑多久?-有驾

反而续航、售后这些基础需求,M9没能做到让人完全满意,有车主反馈续航虚标,售后网点太少,单店平均服务半径达82公里,充电桩安装要等45天,这些实际使用中的麻烦,慢慢抵消了科技配置带来的好感。

而且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竞争早就变天了,不再是靠一项独家技术就能躺赢的时代。理想L9盯着家庭用户,把“冰箱彩电大沙发”做到极致,3月销量超3.6万辆;零跑靠着自研三电系统控制成本,15万级的车型就能给到丰富配置,3月销量冲到3.7万辆,成了新势力销冠;就连比亚迪、吉利这些传统车企,也把激光雷达、城市NOA下放到20万级市场,让M9的技术优势越来越不明显。

50万级的高端市场本来容量就有限,M9既要面对BBA的传统优势,又要扛住国产竞品的围追堵截,价格弹性又不足,没法像特斯拉、蔚来那样靠降价换量,销量下滑自然在所难免。

还有一个容易被忽略的点,就是品牌认知的问题。M9的成功,太依赖华为的光环了,很多消费者买它,认的是华为的技术,而不是问界这个品牌。

当华为把ADS智驾、鸿蒙座舱这些核心技术,也用在智界、享界等车型上,甚至把营销资源向新车型倾斜,消费者就会犹豫:同样的技术,智界R7只卖25万,为什么要花50万买M9?

这种情况下,问界没有建立起自己独立的品牌标签,比如理想的“家庭”、小鹏的“年轻”,一旦技术红利消失,销量自然会受影响。

不过话说回来,M9也不是完全没机会。问界M8预售7天订单破5.8万,后来小订更是突破10万台,说明市场对华为系的产品还是有需求的,只是需要找对方向。

M9如果能调整策略,把重心从堆科技配置转移到提升用户体验上,或许能挽回局面。比如优化售后网络,缩短服务半径;根据用户反馈调整续航算法,让数据更真实;再把一些不常用的高端配置做成选装,降低入门价格,吸引更多潜在消费者。

毕竟M9的产品底子不差,车身尺寸、内饰质感都符合高端定位,只要解决好用户的核心痛点,还是有翻盘的可能。

而且从长远来看,中国高端新能源汽车市场还在增长,消费者对国产高端车的接受度越来越高,这是M9的机会。但它必须明白,现在的消费者买高端车,不再是为了面子或者新鲜科技,而是追求从实力的均衡,既要技术先进,也要实用省心,还要有独特的品牌价值。

BBA能在高端市场立足这么久,不是靠一两项技术,而是靠长期积累的品牌口碑、完善的服务体系和稳定的产品质量,这些都是问界需要慢慢沉淀的。

啊绵还发现一个现象,现在消费者买车越来越理性,不再盲目跟风爆款。2024年M9火的时候,很多人跟风下单,可到了2025年,大家更愿意多看多对比,不再轻易为噱头买单。

这种消费心态的转变,对所有车企都是考验,尤其是高端车型,一旦出现任何负面反馈,都会影响销量。

M9之前出现的智驾事故、A柱弯折争议,虽然不是普遍现象,但也让一部分潜在消费者望而却步。所以对于M9来说,修复品牌口碑,建立用户信任,比推出更多新功能更重要。

另外,政策因素也不能忽视。2025年汽车以旧换新补贴最高2万元,但主要针对15万-25万元市场,M9不在补贴范围内,错失了政策红利。

而很多竞品车型正好卡在补贴区间,靠着政策加持进一步扩大优势。虽然政策不是决定销量的关键,但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少了这部分助力,也让M9的处境更艰难。

不过这也不是无法解决,问界可以推出自己的置换补贴政策,或者针对老车主推出升级服务,提升用户的复购意愿。

总结一下,M9销量暴跌,不是单一原因造成的,而是技术红利消退、市场竞争加剧、品牌认知不足、用户体验欠缺等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

它能不能撑下去,关键看问界能不能快速调整策略,找到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如果还是抱着过去的爆款逻辑,只靠堆科技配置、依赖华为光环,大概率会越来越艰难;但如果能沉下心来,优化产品体验、建立独立品牌认知、找准市场定位,凭借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整体优势,还是有机会重新站起来的。

啊绵始终相信,中国汽车产业的进步是必然的,问界作为其中的一员,遇到挫折是成长的必经之路。

声明:为了提高创作效率和阅读体验,本文有借助使用AI工具进行辅助创作,请注意甄别。作为自媒体一直遵循客观理性地评论时事,不搞极端言论带节奏,仅传播正能量。文中数据来自各媒体公开报道,但信息可能会更新,因为无法保证信息的准确性。本文不作为任何投资依据,请大家理性阅读。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