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高速上排队充电叫号,表面上像是井然有序,但其实暗藏着新能源车时代的“甜蜜烦恼”。
刚刚过去的十一假期里,许多使用新能源车的朋友在高速路上都遇到个共同烦恼:充电排队得等着叫号。
10月1日那天,“高速服务区排队叫号充电”直接登上了热搜,估摸着不少准备长途出行的车主看到这个新闻,都心里打鼓:难不成开新能源车跑高速,得在充电这块多费不少时间?
没错,真的是这个情况!
辰女士从广州回湖北,经历了一段漫长的等待。9月30日晚七点半,她驶入湖南官庄服务区准备充电,眼前的情况让她脑袋一片雾:十多位车主在排队,她拿到号的时候,已经是第49号了。
你得知道,每辆车充电差不多要40分钟左右,这样一算,她得等多久呀?等到轮到她充完电,估计早就没心思继续赶路了。
实际上,不止这个服务区是这个样子,今年十一假期期间,高速公路的充电桩都开始普遍采用“叫号”制度了。
湖南高速新能源平台的工作人员透露,假期期间,每个服务区都有人值班,排队的时候就会开始用“叫号”系统了。
实话说,这招确实比之前厉害多了。以前充电桩不够用的时候,车主为了抢充电枪闹腾起来,甚至差点动手的场面都遇到过。
就像9月2日传到网上那段视频,七八个车主围着一根充电枪吵得不可开交,场面搞得挺乱,差点就失控了。别忘了,那还不是假期,要是碰上十一高峰出行,真是不敢想象会变得多糟。
光靠叫号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看看这些数据就知道其中的难度有多大。
央视网10月2日报道,假期这8天,新能源车的日均出行量差不多是1250万辆,占到总车流的五分之一,比去年增加了30%。
一边是新能源车的数量快速增长,另一边是充电需求也跟着飙升,排队叫号最多就是让排队更有序,但车主们那赶快充上电的心切,还是摆脱不了难题。
就像那些网红餐馆一样,就算叫号的时候给你端上瓜子、茶水,甚至还弄个美甲服务,等的时间一点也不能少,还是得耐得住。
高速服务区的叫号制度大致也是这么回事,表面上看是缓解了车主的焦躁情绪,实际上反而让“高速充电难”的问题更加突出、更加明显了。
要想搞定这个麻烦,光靠在服务区多请几个人、搞个叫号系统可不行,得从源头上琢磨点子才行。
大家都晓得,现在新能源车的数量愈发多了,可咱们的补能系统还跟不上节奏,这矛盾为什么一直没法彻底解决呢?里头的难点还真不少。
说到技术这块吧,充一次电得三四十分钟的时间,这样一来,一个充电桩一小时最多也就能帮两辆车搞定,效率实在有点跟不上。
要是想增加服务区的面积,把充电桩装得多点,那还得牵扯到土地审批和规划调整这些事情,可不是那么简单,唉,动起来挺麻烦的。
更让人头疼的是,现在技术发展的速度飞快,要是服务区刚花了不少钱搞扩建,研究出新的充电技术,那之前花的钱不是白花了?
有个不得不提的“潮汐效应”嘛,就像春运似的,假期那几天得拼命搞充电桩,连排都排不上,要是平时没人用,不就白白占着资源了?
我早就听说过,有些服务区在非节假日的时候,充电桩基本上超过一半都是空着的,维护费用还得照样付,这对运营方来说真是挺头疼的事。
别太担心,随着新能源车逐步走入千家万户,解决充电难题肯定会成为大势所趋,只是在这个过程中得多动脑筋,采取措施。
最靠谱的办法还是得靠技术创新,比如说电池续航要是能再提升一点,现在不少车辆能跑五六百公里,要是能达到一千公里,中途充电的频率就少多了。
再说高压快充技术,要是能把充电时间从三四十分钟缩短到十到十五分钟,跟加油速度差不多,那排队等候的问题不是就少不少了吧?
除了技术层面,还得把充电桩的建设提上日程,不能像以前那样,哪里不够了就随意加几台,得有长远的打算,像建加油站那样,把它打造成大规模的“充电中心”。
可以考虑把服务区的空间充分利用起来,建设多层立体的充电桩,这样一来,不仅节省了土地,还能容纳更多的充电设备,效率大增。
以前在网上看到过一些地方试点,立体充电桩不仅容量大,还能智能调配,车主一到就能充,效率比普通充电桩高出不少。这种做法要是在高速公路上推广,肯定会发挥很大作用。
服务这块还可以做得更好,除了叫号这事儿,要是能提前给车主指个路,让他们搞清楚路线就更完美啦。
比如说,车企和导航软件合作,把每个休息区的充电桩空闲情况实时展示出来,出发前车主就能清楚知道哪个地方不用排队,到了才发现排长队可就麻烦啦。
要是能把预约充电和ETC、导航绑定在一起,车主出发前就能提前定好充电位,到了现场直接充电,不必再盯着排队,看似麻烦要少不少,节省的时间也能多点。
要想做得更顺畅,就得和市场方面一起努力,比如搞统一的充电接口和支付方式。目前,有些充电桩的接口不一样,有的只能靠特定的APP支付,车主还得折腾换软件,实在挺麻烦的。
要是能搞个统一的标准,不管是哪个品牌的车,哪个运营商的桩,都能随便充电,这样一来,充电桩的使用率也能大大提升。
要仔细琢磨一下,高速充电桩排队这事,虽然让不少司机觉得挺烦,但也从另一角度说明,新能源车已经变成了出行中不可或缺的一份子。
现如今的充电难题,跟十几年前手机刚普及时大家到处找充电宝那个情况,有点相似。这其实也算是技术升级和市场调整过程中的一些必经阵痛罢了。
等到技术更成熟一些,充电桩数量再多一些,这些难题就会逐渐得到解决。
这事儿不是新能源车的错,也不怪服务区,是我们从“加油时代”向“充电时代”转变中必须经历的过程。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