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汽车圈发生了大变样,以前说起买车,无非就是看发动机、变速箱,还有底盘操控,再就是谁家的壳子结实,谁的配置高点。可是现在,这些东西慢慢都变成了标配,技术上的差距越来越小。你看自动驾驶,这两年都在炒,但一落地,大家发现距离完全自动还有很远,短时间内也就辅助驾驶能看看。过去主机厂还在三电系统、自动驾驶上互掐,现在忽然一环风向标悄悄变了,谁的车内空间更智能体验更好,成了消费者买不买账的新杠杆。
最近均胜电子拿下了50亿智能座舱和车载屏幕订单,朋友圈都在刷,这事确实够炸的,对整个汽车电子供应链的刺激就像扔下了一颗深水炸弹。这个现象背后,其实就是智能座舱成为“第三空间”,你车不只用来开,还成了你休息、娱乐、工作的移动小窝,从而把哪些供应商能接住热点拉出来了。
以前买车,车内一个屏,可能还是小小的,看着和家里电视没人要的那种似的。现在呢,多块大屏上车是标配,什么主驾大屏、副驾娱乐、二排也能挂个平板,最前面还能投个HUD,挡风玻璃直接当飞机舱看。语音助手、手势识别动动嘴动动手,不用按键,车就听你话。更别说什么高清视频电话、AI语音控制,孩子在后面可以随意切动漫,副驾老婆刷剧直接上,简直是家里多了个高端娱乐室。
实现这些功能,最关键的其实不是简单堆屏,而是硬核的算力和生态系统。以前能有个“安卓大屏”就美滋滋的,现在都是高通8295等高性能芯片,这玩意一上车,座舱反应速度嗖嗖地,什么导航换歌、开空调、切娱乐,真是没延迟。以前点个导航等几秒,现在一说就能跳。还有生态,像基于Android Automotive OS的车机,应用商店都起来了,装APP、升级新功能都快要和手机同步了,用户体验不像以前那么割裂。
再说大环境,2023年搭载智能座舱的新车,在中国市场渗透率都超过58%,15万以上的车,82%都配了。现在买新车,要是没个像样的智能座舱,谁还愿意掏钱?对于车企来说,要拉开差距,肯定得在智能座舱上狠下功夫。对供应商来说,更是千载难逢的机会。
这几年,Tier1厂商迎来了真正的黄金期。像均胜电子、德赛西威这些,以前别人觉得你不过是给主机厂打工的,现在全产业链都紧盯着你谁家能切下最肥一块。均胜电子的50亿订单,一大部分其实不仅仅做屏幕,更深入到计算平台和域控制器,大大提升了利润空间。再像德赛西威、华阳集团,这两年智能座舱业务每年都涨个四十多个百分点,市值都快翻番,资本市场看的就是这未来爆发力。
还有更狠的,就是舱驾一体化。以前做座舱的是一拨团队,做自动驾驶的是另一拨厂商,各玩各的。现在聪明的厂商比如卓驭科技、车联天下,直接把硬件复用,芯片、传感器都能支持座舱也能做驾驶,把原来好几套电子架构简化成一套,让车成本大降、效率提升。硬件一体化,软件平台统一,别说开发周期短了,产品想OTA升级就升级,收入还能持续,毛利率分分钟就拉上去了,主机厂也愿意买单。
说来说去,这背后的变化其实是供应链的重估。车企变聪明了,想花小钱办大事、还要持续服务用户,让车开五年八年还觉得新,OTA升级成为新的利润点。以前卖一辆车赚一票就没了,现在能每年靠软件服务多赚点,整个车生命周期变长,单车价值也能多掏几次水。对智能座舱供应商来说,这可不是小钱,能吃三五年不换的“大单生意”,甩掉那些只会组装的工厂,生生把自己从螺丝钉变成了“芯片”“大脑”“神经”。
就拿A股市场来说吧,这波机会非常明显。首先是智能座舱龙头德赛西威,他们第三代座舱产品进了比亚迪、理想、蔚来这些新能源头部品牌。现在业务收入一大半是靠智能座舱,每年毛利死死卡在20多个点,很稳。而且常年都把10%往研发里砸,长远看很难被追得上。
再比如车载显示屏龙头华阳集团,国内HUD头号,车里那种挡风玻璃上的导航投影技术就是他们主打的,和华为联合做的AR-HUD很快量产,一年能卖两百万套,就这个单品就能新增十多亿营收。這还只是先头部队,后续一旦渗透加快,爆发力更大。
还有均胜电子,不光服务国内车企,宝马、大众之类也在合作。他们现在的舱驾一体化方案在欧洲车厂实现量产,一轮单就是几十亿的,这等于锁了几年收入。未来,只要这块蛋糕继续涨,业务产能爆棚,利润还不水涨船高?别忘了还有做基础操作系统的中科创达,做传感器的韦尔股份,做触摸屏总成的长信科技,一大帮供应链龙头都等着强势分羹。
核心其实就是这一点,智能座舱还在高速起飞期,你看沙盘,全世界规模最大、最有消费力的市场正是中国。全球来看,2025年这块市场可能要800亿美金,中国能占到好大一块。未来谁能笑到最后,比的就是全栈的技术能力,有的厂只懂硬件,只能给人打螺丝,等到技术更卷就会被淘汰。一些华为、小米这种科技公司入场后,拼的都是系统级、生态级能力,把硬件和软件做透,单纯堆屏、拼价格的厂根本招架不住。
所以说,采购订单数字只是表面,背后反映的是谁能把供应链和技术壁垒抓在手里。以后别人不只看你卖了多少屏,还要问你的操作系统能不能升级,有多少开发者给你做应用,你是不是能和别家芯片商联手共赢,这才是真正的护城河。那些还沉迷在拼价格、拼代工的厂,等于早晚要被淘汰,变成给头部企业打零工。
对于投资人来说,这场车企新战场不是百米冲刺,是个大马拉松。新技术每天都在推陈出新,今天的王者明天可能就被颠覆,不能只盯住一次大额订单,更要看这家企业有没有研发投入的决心,是不是能建立自己独特的生态,比如谁能搭建汽车版安卓、谁能捏紧AI算法、谁能率先落地车内大模型,这些才是影响未来十年版图的关键。一家企业只有不断“变升”和进化,把硬件、软件、平台和服务都扎根在一起,才能在“智能汽车”这个全新物种中,通过智能座舱这条路线打下属于自己的江山。
最后抛个结论。过去,汽车是你出行的交通工具,现在它是你移动的“第二个家”和“第三空间”,各大厂商如果还不转型抓住机会,最后只能在新一轮洗牌里出局。智能座舱不是终点,而是整个汽车智能化升级的开始,谁能把握住这波红利,谁就能成为未来最有话语权的主角。对于每一个还想在新赛道里拼一把的企业来说,现在就是最好的机会,抓住了能起飞,错过了就是几年都追不回来。有实力还得快一步,技术路线上得精准,才能在这波产业升级潮里稳站主场!
本新闻旨在弘扬社会正气,如发现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及时反馈,我们将认真核实并处理。
最近看新能源汽车这方面,说实话,普通人很容易被各种新技术弄得头晕。你看现在满世界都在吹800V平台,说什么充电快得要飞起来,车一分钟能跑几百公里,各家大厂都在跟进,不光是比亚迪,什么极氪、华为,包括国外那些特斯拉、保时捷,谁都不甘落后。
你要是问我怎么看这事,我觉得吧,800V高压平台确实是一大进步,谁用谁都说好,没毛病。你琢磨一下,最近比亚迪发布的兆瓦闪充,能把充电速度做到5分钟充四百公里,这比加油都快了。极氪的那种单枪1.2兆瓦液冷充电桩,说白了,就是让新能源车的用车体验一夜之间天翻地覆。
但是啊,别光看这些亮眼的数据,背后其实还有好多事儿。技术升级,它要牵扯出一整套系统,如果有哪个环节拉了胯,哪怕其他地方再牛也打不了满分。最近闹得比较大的,就是所谓那个看起来不起眼、却很重要的东西,隔离芯片。这玩意儿,说白了就是保障高压系统的安全和效率。它没法让你加速更猛,也不能让你台车更省油,但它不行,整车风险就跟着上来了。
这问题其实不是一天两天的。全球隔离芯片一年市场超400亿,但咱们中国的国产化率才不到两成,剩下的都被国外大厂控制着。你想想,车都已经升级到千伏级,还得去用三十年前的老技术,什么光耦、磁耦这类东西,在过去没啥事,现在越来越跟不上了。
那为啥隔离芯片难?传统的隔离技术,你看光耦耐压还停在五到七千伏,工作频率也就一兆赫左右。一旦对高频、高压有需求,用着就很别扭。你拿它放到800V甚至1000V的平台,跑速慢不说,反应也慢,承压又有限,更别提瞬态抗扰度这些细节了。说到底,汽车这么复杂,哪个零部件掉链子都很麻烦。
更糟的是,好多老牌美企欧洲企业牢牢占据高端市场,哈,你国内厂商想要爬上去,门槛真不是一般高。像什么ADI、TI这样的公司,份额占一半以上,能进他们的供应链都已经是运气了,还指望产品能和他们掰手腕?国内很多技术卡在材料、工艺和测试这些地方,光是耐压、耐高温、耐高频这些性能参数,就把一批公司劝退。
别以为这个难题只有车企有。现在搞AI数据中心的那些公司也在和高压隔离芯片死磕。比如英伟达要搞800V直流供电架构,数据中心里一台机柜都能插五百多颗GPU,功耗暴涨。再用过去54V的方案,铜线得用成吨来算,搞得成本和技术都上不去。
说得直白点,在这个高压高频一起来的时代,不管是新能源车还是AI数据中心,谁要都跑,不解决隔离芯片、系统稳定性的事儿,全是镜花水月。你看现在大家都在追SiC芯片、GaN之类的明星材料,市场预期几年后能变成几百亿美元的大盘子,其实很大一部分要看配套零部件行不行,单靠一个“明星”,产业链是完不成升级的。
就在这种卡脖子时刻,国内倒还真冒出了几个狠角色,例如有家叫德氪微电子的公司,敢往完全没被证明过的路上扑。他们不是用光,不是用磁,直接用毫米波无线信号来实现隔离。这点在技术圈算是挺硬核的创新。刚刚今年,德氪微还原原地做出了中国首颗毫米波无线连接芯片,还已经在LED显示屏里批量用上了。
为什么这个技术牛?跟传统隔离方案一比,毫米波隔离可以做到万伏级耐压、6.25Gbps最高传输速率、延时低到20皮秒,抗扰度比光磁耦方案出色太多。这些硬参数直接把以前的技术甩了五条街。最重要的是,毫米波天线和芯片一体化,体积能缩小三成,能效提升了,系统复杂度降低不少。
你看德氪微的产品定位,明显盯住了“快充、储能、车载电子、工业控制、数据中心”,这些领域都是国内市场需求极大的新风口。公司现在有头部风投背书,销售额已经过千万。其实产业化都是这个路径,先从消费电子和工业电源杀进去,把板凳坐热了,再去攻高门槛的车规和数据中心市场。
可能有人会觉得,隔离芯片这赛道没那么炸裂,不像SiC动不动跟特斯拉绑定,看着就高大上。可是你要知道,每一套系统都得有“底”,隔离技术要是掉链子,电池再牛,该烧还是烧。行业这几年对国产零部件的需求,也不只是技术自己突破,更是要保证供应链安全和成本把控。
站在更高点看,800V平台能普及才刚开个头。你像比亚迪都开始推1000V全域高压平台了,电池技术已经做到10C了,再过两三年电压还会往上抬,频率跟着涨,系统功率密度也要继续飙。只要谁能把高压高频里的短板补齐,谁就能在下轮竞争里抢占真正的高地。
所以我认为,毫米波隔离技术的冒头,给了我们国产厂商难得的追赶窗口,甚至是弯道超车的机会。它不只是简单把过去的方案替代掉,而是整个上下游产业链开始协同升级。数据中心和新能源车这种需求都在涨,国内企业不只是服务自己的公司,还能影响到全球供应链生态。
这事儿放眼全球,老外也在研发升级,但国内市场的爆发力和工程师的韧劲,确实给了更多创新空间。德氪微这类公司敢走别人不敢走的技术路线,证明了我们不是只能跟着别人做,而是真的能在卡脖子工艺上实现突破。
最后说几句:800V平台的红利,隔离技术的变革,数据中心功耗的极限挑战,这些都是现在的大热点。很多人觉得电池、充电桩才是主角,实际上隔离芯片才是幕后英雄。国内企业只有摆脱对国外技术的依赖,才能在这个全新的高压高频时代站稳脚跟。
未来三五年,谁能控制好安全、效率、成本,谁就能笑到最后。中国有市场,有工程师,更有新兴企业敢闯敢试。只要大家一条心,补齐每一个系统短板,咱们国产品牌就能在全球新能源和AI产业分蛋糕。毫米波隔离技术就是个值得全行业重视的新武器,别再让三十年前的方案拖后腿了。抓住机会,加速干,这才是中国制造的底气和机会。这事儿,一点都不是骗局,反而是真正的闹革命。
本文以弘扬社会正能量为宗旨,若存在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通过官方渠道反馈,我们将及时回应。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