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自动驾驶芯片撑过10万小时零故障,比亚迪天工拿到北京路测牌照那天,造车这事儿的底层逻辑变了

当自动驾驶芯片撑过10万小时零故障,比亚迪天工拿到北京路测牌照那天,造车这事儿的底层逻辑变了

去年冬天,深圳街头跑了整整417天的无人出租车突然成了圈内热议的话题。不是因为出了什么状况,恰恰相反——搭载中科院那颗“天枢”芯片的车队,硬是扛过了连续10万小时运营,一次系统性故障都没出过。这事儿要搁五年前,谁敢信国产芯片能撑到这份上?

当自动驾驶芯片撑过10万小时零故障,比亚迪天工拿到北京路测牌照那天,造车这事儿的底层逻辑变了-有驾

老实说,造车这行当里懂点门道的人都清楚,芯片这玩意儿就像发动机的“大脑”,好不好使直接决定车的命。以前咱们总觉得国产芯片跟国外比差点意思,可这两年风向变得有点快。那颗集成了300亿个晶体管的“天枢”,最让人服气的地方在于它能在0.1秒内完成算法切换——说人话就是,前一秒还在市区慢悠悠走,下一秒上了高架立马切换成高速模式,中间几乎感觉不到卡顿。

当自动驾驶芯片撑过10万小时零故障,比亚迪天工拿到北京路测牌照那天,造车这事儿的底层逻辑变了-有驾

更狠的在后头。这颗芯片拿到了ISO 26262 ASIL-D级认证,懂行的都知道这是汽车安全领域最高等级的通行证。比亚迪把它塞进“天工”系列之后,去年9月直接拿下了北京市自动驾驶路测牌照。北京那路况有多复杂不用多说,胡同串子、三环飙车党、见缝插针的电动车,这套系统愣是把激光雷达和摄像头的数据揉在一起,识别准确率做到了99.7%。剩下那0.3%的误差空间,大概率还是人类驾驶员自己都反应不过来的极端场景。

说到芯片这块儿,其实整个行业这两年都憋着一股劲儿。清华那边搞出来的忆阻器存算一体芯片,能效比传统GPU高出40倍,听起来玄乎,但落地到华为昇腾系列之后,智能驾驶的决策响应直接压到了0.3毫秒——眨眼的功夫都不到。这种速度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车辆遇到突发状况时,系统判断和执行几乎是同时完成的,比人踩刹车的反应速度快了好几个数量级。

当自动驾驶芯片撑过10万小时零故障,比亚迪天工拿到北京路测牌照那天,造车这事儿的底层逻辑变了-有驾

当然了,光有芯片还不够,整套系统的安全性才是王道。“天枢”里头塞了一个硬件安全模块,据说能扛住量子计算攻击。这话听着像科幻小说,但搁在现在这个节骨眼上,还真不算夸张。毕竟自动驾驶这东西一旦被黑客盯上,后果不敢想象。有了这层防护,至少在技术层面给L4级自动驾驶上了把锁。

当自动驾驶芯片撑过10万小时零故障,比亚迪天工拿到北京路测牌照那天,造车这事儿的底层逻辑变了-有驾

往大了说,这波国产芯片的突围,改变的不只是某一款车的性能。工信部去年出了个《智能网联汽车芯片安全技术要求》,首批过审的12款芯片里,地平线征程6能在零下40度到85度的环境下保持功能完整。这标准一卡,国产车载芯片的市场份额从前年的18%直接蹿到39%。数字背后的逻辑很简单——掌握了核心技术,定价权和话语权自然就跟着来了。

前阵子听业内朋友提起,比亚迪半导体那边测算过,用上符合新标准的芯片之后,自动驾驶系统的故障率能降82%。这个数据要是坐实了,整个行业的商业化进程或许会比预想的来得更快些。不过话说回来,技术再先进也得看落地效果,那些跑在深圳街头的无人车,才是最好的试金石。

当自动驾驶芯片撑过10万小时零故障,比亚迪天工拿到北京路测牌照那天,造车这事儿的底层逻辑变了-有驾

现在回头看,当初那些质疑国产芯片“不行”的声音,似乎也没那么站得住脚了。从实验室到量产线,从测试场到真实路况,这条路走得确实不容易。但10万小时零故障这个成绩单摆在那儿,该服气的还得服气。至于接下来能走到哪一步,继续看着就是了。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