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田销量下滑,召回潮起,转型进展缓

凌晨两点,实验室里只剩下电池测试装置闪着绿灯,工程师把一组负责标号的贴纸贴错了方向。他揉揉太阳穴,窗外是丰田总部稀稀拉拉的灯火,有那么一瞬间,他可能回忆起几年前的热闹日子:丰田的销售榜单在中国市场上居高不下,仿佛永不停歇的印钞机。可如今的丰田,面对电子屏幕上不断刷新的召回公告,和不断下探的销量曲线,多少有点“金刚不坏身”要碎成拼图的荒谬感。

换作任何一个丰田用户,大概都会脱口而出那句模因般的金句:“开不坏的丰田。”但2025年8月的一场集中召回潮,236630辆成了中国汽车召回总数据的一条粗线。再看看清单上的理由,什么“前悬架螺旋弹簧强度不足”、“仪表黑屏”,普通得像是汽车圈的家常便饭,实际上却把豆腐渣里的铁丝都甩了出来——这还是那个动不动卖论“品控神话”的丰田吗?

从安全气囊没爆出来,到整个趋势都爆出来的量化危机,是不是丰田的品质就此崩盘,其实未必。但丰田的“老本儿”,正在新能源时代变得越来越像个包袱。

用数据说话:2021年丰田在华年销194万辆,2023年降到188万辆,2024年进一步滑到178万辆。所有电动车销量名单上,丰田旗下的bZ系列仿佛贴了数独难题的标签,bZ4X、bZ3、bZ5,怎么看都是个位数、千位数里挣扎。最亮眼的铂智3X,说穿了就是广汽埃安的“孪生兄弟”,技术底子穿帮,连老车迷都能凭外观和内饰一眼认出来,丰田在技术路线上的自有话语权,差不多和“冬天的冰淇淋摊”一样没人问津。

回头看丰田的转型,道路可谓“雷声大雨点小”。一边是宏伟的蓝图,“2030年推出30款电动车,电动化销量350万”,嘴上说着革自己的命,手里却还是死死攥着燃油车业务的奶酪。因为此刻丰田真正挣钱的,依然是RAV4、凯美瑞、汉兰达这些老面孔。燃油车的余香,正变成拖拽公司战略的绳索。有了利润,投资新技术的动力反而萎缩。再加上高层思想还挂在氢能源那片云彩上,氢的泡沫一个劲儿往上冒,纯电这口锅又烙得不温不火——丰田的技术中台,反倒成了所有选择的受害者。

当然,丰田也不是完全睡死过去了。今年6月,上海雷克萨斯新能源工厂起了地基,还把中国市场电动车研发的主导权下放给中国自己的人;广汽丰田也开通了和华为、小米的朋友圈。但看看投产节点,2027年才量产的新能源工厂面对新能源市场的三日一变、月月洗牌,这种节奏就像是赶着三轮车转世界。现实是,消费者的心已经走在前面,“智能驾驶、智能座舱、手机远程这些功能,燃油车再省油也拴不住人。”

市场的惯性有多强,消费者的变化就有多快。凯美瑞价格一降再降,汉兰达的终端优惠都能买半个冰箱。汽油的火苗在中国这场新能源竞赛里,越来越像是晚会彩排时忘关的射灯,亮着,并不代表还重要。

丰田销量下滑,召回潮起,转型进展缓-有驾
丰田销量下滑,召回潮起,转型进展缓-有驾

讲道理,丰田的战略保守或许是过去成功的必然副产品。碰到变革时,每一家有老本的企业都在本能地保护蛋糕:柯达数码相机的专利先于世,最后却被胶卷业务变成了泥壶里搁个洋火——想着等发大财,结果等来了关门;诺基亚功能机盘子里捧了三餐,最后做手机系统时只留下一句“晚安”。从技术选择到市场节奏,丰田与其说是假装努力,不如说是对“适当晚点”的本能依赖。顺风顺水时能输出管理哲学,逆风逆水时甚至能自圆其说“磨一剑要十年”,就是出不来一柄新刀。

偶尔,行业群里大家也笑谈:“丰田既不想得罪汽油爹,也不敢叫醒电动儿,索性坐在油电之间,看谁先赢。”要笑就笑吧,毕竟做惯了稳健型工程师的人,真遇见什么设计需求变动,第一反应也总归是“等一等,说不定还能晚点动工。”

归根结底,是丰田的“舒适区”还能躺多久?没人敢下断言。如果说丰田在燃油车时代领跑,是靠极致的可靠性和稳定性,那么新能源时代不再需要“开不坏”,而更需要“开得新鲜和有趣”。别人家的孩子已经开始玩人车互联、智能辅助,丰田还在研究如何让悬挂弹簧更强,多少让人有点“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的辛酸。

有人会说“制造业求稳无错”,毕竟烂尾项目太多。但新能源车市,比的就是谁敢扔包袱,谁敢先下狠手。丰田醒来了吗?开始出狠招了吗?是继续补补丁,还是重新设计核心架构?

旧的殿堂会不会再一次成为新世界的废墟?丰田,到底是真努力,还是假装努力骗自己?或许这不是丰田一个人的难题,而是所有“躺得太舒服的巨头”的通病。你要是丰田董事会成员,如今,是继续“守成如初恋”,还是该“破釜沉舟谈恋爱”?

这个选择题,现在还没人知道标准答案。

我们致力于提供真实、有益、向上的新闻内容,如发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告知,我们将妥善解决。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