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时代端出“底盘预制菜”,车企的“灵魂”还剩几两?

兄弟们,今天我们聊个哭笑不得的话题。宁德时代,这个动力电池界唯一的“哥”,最近又搞了个大新闻,孵化出一个叫“时代智能”的独角兽,估值轻松干到一百亿。干嘛的呢?搞了个叫“磐石底盘”的玩意儿,学名“滑板底盘”。

这事儿吧,你要是光看PPT,那简直是飞天了。故事讲得那叫一个性感:把电池、电机、刹车、悬挂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全都集成在一个平板上,就像咱们小时候玩的四驱车底盘。车企呢,以后就别费劲搞研发了,直接从宁德这儿拿“底盘预制菜”,回来自己设计个车壳子一套,Duang!一台新车就诞生了。开发周期从三年压缩到一年半,研发费用省下一大半。

听着是不是特美好?简直是汽车界的安卓系统,是新势力的福音,是跨界造车大佬们的“新手大礼包”。宁德自己也说了,这是要把造车的门槛,从珠穆朗玛峰,一脚给踹到你家门口的马路牙子那么高。

但是,每次听到这种“重新定义行业”的故事,我的第一反应,不是激动,而是想找找历史的押韵。因为太阳底下,真的没啥新鲜事,尤其是这种想当“行业之父”的剧本,历史上演过太多遍了,而且大部分的结局,都挺黑色幽默的。

宁德时代端出“底盘预制菜”,车企的“灵魂”还剩几两?-有驾

这个“滑板底盘”的故事,本质上,是一场发生在新时代的“Wintel”阳谋。

上世纪80年代,PC行业群雄并起,IBM是当之无愧的霸主,自己搞芯片,自己搞操作系统,自己搞整机,垂直一体化,谁与争锋。后来,为了快速占领市场,IBM犯了个“致命”的错误,它决定开放架构,把CPU外包给了英特尔(Intel),把操作系统外包给了一个叫微软(Microsoft)的小公司。

宁德时代端出“底盘预制菜”,车企的“灵魂”还剩几两?-有驾

后来的故事我们都知道了。英特尔和微软组成了“Wintel”联盟,它们控制了PC最核心的“底盘”和“灵魂”。其他所有厂商,包括曾经的霸主IBM,都沦为了“攒机”的。大家都在Wintel划定的框架里,比谁的壳子做得好看,谁的内存多一点,谁的硬盘大一些。最后,IBM的PC业务被联想收购,一代枭雄,成了历史的背景板。

现在,你再看宁德时代这个“磐石底盘”,是不是闻到了一股熟悉的味道?

宁德时代在动力电池领域,已经做到了英特尔当年在CPU领域的地位,是绝对的硬通货。但它不满足,它有“宁王”的身份焦虑。只卖电池,话语权还是不够大,利润还是会被主机厂挤压。它想成为新时代的“Wintel”,通过提供一个标准化的“底盘+电池”的超级解决方案,来定义整个电动车时代的下半身。

一旦这个模式跑通了,未来的汽车行业会变成什么样?大部分车企,尤其是那些没有核心技术积累的新玩家,都会变成宁德时代的“下游客户”。它们不再需要养一个庞大的底盘工程师团队,不需要在悬挂调校上死磕,它们只需要做好两件事:设计一个漂亮的外壳,和一个能放音乐、看电影的车机系统。说白了,就是从一个“硬核工业企业”,退化成一个“汽车界的宜家”,或者“汽车界的ZARA”。

这对于那些把“灵魂”挂在嘴边的主机厂来说,简直是把刀架在了脖子上。

你想想,一个车企的CEO,怎么跟他的董事会和投资人交代?“报告老板,我们今年的核心竞争力,是采购了宁德时代的底盘,然后,我们的设计师非常牛,设计了20种颜色的车壳。”这话他说得出口吗?工程师的脸往哪儿搁?品牌的“人设”还怎么立?

所以你看,这事儿的本质矛盾,根本不是技术问题,而是人性问题,是权力问题。它触动了汽车这个百年行业最核心的自尊。汽车是什么?是现代工业的集大成者,是“制造业皇冠上的明珠”。现在你“宁王”跑过来说:“兄弟,别瞎忙活了,你那皇冠最底下那层最值钱的,我帮你预制好了,你就在上面镶钻就行了。”

这哪是合作啊,这简直是当着人家的面,说:“其实你不行。”

更有意思的是,这种“滑板底盘”的构想,其实也不是什么新东西。早在2002年,通用汽车就搞过一个叫“Hy-wire”的概念车,几乎就是今天滑板底盘的翻版,也是上下车身分离,线控技术。当时也是吹得天花乱坠,结果呢?二十年过去了,连个响儿都没听见。

为什么?因为理想很丰满,现实是骨感的“草台班子”集合体。

第一,技术没那么成熟。线控转向、线控制动,这些技术听着高大上,但要做到大规模量产,还要兼顾成本和绝对的安全性,这中间的坑,比马里亚纳海沟还深。消费者敢把身家性命,交给一个“没有方向盘连接杆”的汽车吗?这需要巨大的市场教育成本。

第二,主机厂不是傻子。它们或许一开始会图省事,用你的“预制菜”,但只要缓过劲来,一定会拼了命地搞自己的平台。因为核心技术和供应链,是车企的命根子。把命交到别人手里,晚上睡觉都不踏实。福特和Rivian的合作,不就是个现成的例子吗?一开始蜜里调油,转头就分道扬镳,福特说:“我们自己也能搞,干嘛用你的?”

所以,宁德时代这个百亿独角兽,眼下面临的,是一个典型的“创新者窘境”。它的产品,对于那些最需要它的“菜鸟玩家”来说,太贵太超前;而对于那些有实力的“头部玩家”来说,又威胁太大,人家根本不敢用。

它真正的机会,可能不在我们日常能看到的乘用车市场,而在于那些不讲“灵魂”,只讲“效率”的2B场景。比如,无人配送的物流车,港口的无人拖车,或者Robotaxi。在这些领域,车就是一个纯粹的运载工具,一个会跑的机器人,谁还在乎它有没有“驾驶乐趣”和“品牌灵魂”?成本和效率,才是唯一的硬道理。

宁德时代端出“底盘预制菜”,车企的“灵魂”还剩几两?-有驾

从这个角度看,时代智能的融资,更像是一场面向未来的长线投资,赌的是一个“万物皆可运载”的机器人时代。

但对我们这些普通人,或者说股民来说,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朴素的道理:任何试图用一个“标准答案”去统一一个复杂世界的尝试,最后都会被这个世界的多样性、复杂性和人性的固执,撞得头破血流。历史总是在押韵地犯傻,而人类的本质,就是一边高喊着“拥抱变革”,一边死死地抱着自己的饭碗不放。

说到底,这不过是资本市场又一出“罗密欧与朱丽叶”,一方想当爹,一方怕被当儿子,最后谁买单不一定,但我们这些吃瓜群众肯定贡献了不少流量。

本文内容旨在弘扬真善美,推动社会和谐发展。如涉及版权或其他问题,请通过正规途径联系我们。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