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汽车行业的表现其实挺有意思的,数据出来后我越看越觉得行业分化都快变成二极管了。比亚迪头一个,就直接把财报炸了——收入突破3712亿,净利润达到155亿,几乎成了可以横着走的王者。我认识的几个同行朋友,每次说到比亚迪,就会不自觉地点点头,毕竟这家公司的研发、供应链布局,真是做到了一种极致。
一转头看看其他品牌,差距一下都能拉开。长城汽车也算稳健,收入大概在887亿,利润到了63亿。你要说它为什么还能持续稳住阵脚?就确实在新车推陈出新,基础扎实,不冒险。可细想,它那个稳是不是也有点不上不下的意味?不像比亚迪拿铁利用高度垂直整合成的战力那样快。
奇瑞和吉利,都差不多在一线谋局,奇瑞2805亿的收入,利润也有90亿,套路比长城丰富,车型线条和科技点逐步追平国际豪华品牌,但我总觉得创新还是慢半拍。吉利虽然850亿的收入,利润92亿,但你会发现它的研发投入远远落后于比亚迪。吉利的定位好像偏向稳在中间,不过会不会久了,也会被后进者甩得远点。
反观那些新兴的造车势力,比如说小鹏。这公司真是让我纠结——收入刚刚不算少,341亿,但亏损超过11亿,为什么吃了这么多亏?还是因为他们的布局还没找到盈利的香味。我记得一个朋友开着小鹏P7跟我吐槽:充电慢得要死,续航还不稳定,操控也比不过合资。 这些问题让我觉得,补贴退了,行业残酷的竞争才刚刚开始。
对了,我刚才翻了下笔记,我在某论坛看到一位资深修理工说:你别看车子表面漂亮,底子薄的坏起来特烦。 这句话让我猛然意识到,成本控制其实比我想象中要还复杂得多。每次进入供应链环节,出现的小问题,都可能变成车主的噩梦。供应链就像是一块拼图——如果缺一块,整辆车的整体表现就可能崩掉一半。
提到供应链,我还在店里看过一堆车辆的维修记录。你知道吗?很多车的底盘都用不到两年,就开始生锈或者出现莫名异响。这其实反映出一个老问题,价格战压得厂家利润很薄,为了抢市场,某些零件用料就变得打折。比方说,今年看到某品牌的10万级SUV,底盘钢材材质估算比设计标准低了20%。这就是为什么一旦遇到坑洼路段,车身就会低声咕哝。
在研发方面,行业对比也很有趣。说到新技术,像比亚迪的DM-i超级混动系统,真的比不少合资品牌的混动还猛。我朋友试驾了一辆售价8.58万起的荣威M7,空间大得让人惊讶。那天车内布置,我还特意数了数座椅:前排软包座椅,后排像个沙发,座椅后背还有个小折叠桌,出去旅游,挺好用。
我特别在意它纯电续航表现——说100公里轻松不在话下,而且支持快充。说实话,比我小时候见过的老款混动,真是提升了好几个档次。更别说那块车内的智能大屏,支持深度学的导航和娱乐,反应快得让我误以为在用电脑操作。
对比别的品牌,比如丰田或本田,虽然技术稳,油耗也低一截,但那界面太土气。今年我试过几款混动国产,就发现本土鞋差了一点审美。就是不知道,未来市场的用户,到底更看重技术还是颜值?
(这段先按下不表)说到这里,另一点我在思考:一个车企的利润是不是几乎和研发投入划等号?你说,研发多花钱?像特斯拉,好像在电池和自动驾驶上烧钱到不行,但高端化带来的利润也够弥补。这让我猜测,像我们熟悉的长城、吉利,可能只能在保底的基础上慢慢递增利润,想做科技标杆还太远。
我对行业的未来还是有点没底。创新越来越快,某些新技术要普及还得时间,但不少品牌的盈利能力,显得特别脆弱。你有没有觉得,汽车行业的冰火两重天其实就藏在每个细节里?比如某个品牌的配件用料,从估算,可能只差几块铜芯,但架不住价格战的压榨。
聊到这里,或许大家都在想:未来谁能笑到最后?是不是在一片技术争夺中,那些真实用、性价比高的车,反而还能稳扎稳打?而用户的心理,也在悄悄变化——不再豪华与配置,而更看重省心可靠用得顺手。
哦对了,你对于未来行业的利润模型怎么看?会不会某些伪豪华厂商,靠着卖脸骗取利润,而真正能长久走远的,还是那些打基础、懂生活的车企?想想那些开出门就觉得踏实的品牌,也挺有趣的。
反正,汽车这个东西,跟生活一样没那么简单。我们买车,其实买的也是一个安全感和未来感。你会怎么选呢?或者,像我一样,干脆等着看更实际的变化?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