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雪路面,为什么有些人认为关闭ABS反而更安全?

晨光熹微中,一辆通体流淌着温润玉石光泽的“仙踪绿”座驾静静停驻,5米长的车身舒展大气,引得胡同里的老北京们频频侧目:“这大家伙,怕不得四五十万?”而当车门滑开,三代同堂的家庭鱼贯而入,笑声取代了往日的拥挤与抱怨——这便是2026款东风奕派eπ008六座版带来的魔力。它并非冰冷的机械,更像一个被科技赋能的“移动大客厅”,用扎实的功底与细腻的关怀,悄然重塑着中国家庭出行的定义。

空间魔法:真六座,真平等

eπ008深谙家庭出行的核心痛点:空间平等。3025mm的超长轴距并非纸上谈兵,其精髓在于车内每一寸都被智慧分配。二排独立座椅间预留的180mm宽通道,让拄拐的老人也能从容进出第三排,无需狼狈侧身弯腰。三排展开时,292L后备厢轻松吞下婴儿车与双28寸行李箱;一键放倒三排,空间瞬间跃升至783L,露营装备、采购年货皆能一次清空。更令人称奇的是座椅的“变形”能力:前两排完全放平可秒变1.8米“星空大床”,孩子们兴奋打滚,大人小憩观星,场景切换只在一键之间。全车27处储物格如同隐形管家,奶瓶、玩具、保温杯各安其位,凌乱从此与家庭出行绝缘。

积雪路面,为什么有些人认为关闭ABS反而更安全?-有驾

舒适革命:全员头等舱体验

座椅系统的升级堪称eπ008的“灵魂手笔”。主副驾搭载8点气袋按摩系统,顶出高度65mm,力度较前代提升30%,长途驾驶时宛如专业理疗师深揉腰背;二排右侧的零重力座椅则是“终极享受”——十点按摩精准覆盖疲劳肌群,三档通风/加热应对四季变化,电动腿托舒展身心,一键躺平即刻体验云端悬浮般的休憩。即便是常被忽视的第三排,也通过加厚填充优化人体工学,并新增儿童安全接口,久坐舒适性大幅提升。触感细节更是极致用心:18㎡云感亲肌软包覆盖中控与门板,触手温润柔滑;仿麂皮无线充电板防滑静音;主副驾LED柔光美妆镜光线柔和;而扶手箱内藏着的6.5L冷暖冰箱(5℃保鲜/50℃保温),夏日递出冰镇北冰洋,寒冬奉上温热杏仁茶,瞬间熨帖全家脾胃。

积雪路面,为什么有些人认为关闭ABS反而更安全?-有驾

双动力从容:告别焦虑的智慧之选

家庭出行,续航与成本永远是关键课题。eπ008提供增程与纯电双方案,直击痛点:

积雪路面,为什么有些人认为关闭ABS反而更安全?-有驾

增程版搭载热效率高达45.18%的马赫1.5T发动机,纯电续航202km满足日常通勤,综合续航跃升至1220km,跨省旅行说走就走。馈电油耗仅4.76L/百公里,比同级燃油SUV省油近半。3C超快充技术让补能效率惊人,服务区买杯咖啡的15分钟,电量即可从30%飙升至80%。

纯电版 CLTC续航达620km,城市通勤可轻松实现“一周一充”。北方用户可选装热泵空调,有效缓解冬季续航衰减,实用性再升级。

积雪路面,为什么有些人认为关闭ABS反而更安全?-有驾

底盘由德系团队精心调校,前双叉臂+后五连杆独立悬架组合,配合马牌静音轮胎,无论碾过北京胡同的井盖,还是征服怀柔红螺寺的发卡弯,滤震柔和干脆,车身侧倾极小。NVH静谧性媲美豪华车型,东三环的喧嚣被牢牢隔绝于双层夹胶玻璃之外,车内分贝常控于56.8dB以下,妻子敷面膜小憩、孩子看动画片皆不受扰。

智能客厅:双AI秒懂全家心意

积雪路面,为什么有些人认为关闭ABS反而更安全?-有驾

车机搭载5nm制程高通骁龙8295P芯片,算力较上一代提升200%,为智能体验奠定硬核基础。更惊艳的是其“双AI大脑”——融合“太极大模型”与DeepSeek、豆包双AI语音助手,响应速度快至300毫秒,连续十条混杂指令也能精准识别、瞬间执行。孩子的奶音指令“打开天窗+播放《孤勇者》”,话音未落穹顶天幕已滑开,后排扬声器应声而起;岳父的方言需求“三里河堵吗?调低空调”,系统精准捕捉,导航秒切辅路,二排温控同步响应。后排专属的15.6英寸2.5K超清娱乐屏,内置腾讯视频、B站,结合WANOS全景声18扬声器,打造移动家庭影院。SOA天元智舱支持自定义场景,如“儿童模式”自动调温、播放儿歌,让科技服务润物无声。

安全堡垒:钢筋铁骨与健康呼吸

积雪路面,为什么有些人认为关闭ABS反而更安全?-有驾

安全是家庭出行的底线。eπ008车身采用70.8%高强钢,关键防撞区使用1500兆帕超高强度钢,强度超国标5倍,构筑“金刚铁骨”般的被动防护。全系标配6气囊+贯穿式侧气帘,碰撞时瞬间为全家撑起立体安全堡垒。电池安全通过针刺、挤压、浸泡等极限测试,“五重盔甲”设计确保-30℃极寒环境稳定工作。健康维度同样严苛,“风净系统2.0”可在驻车8分钟内高效降解甲醛76%,整车荣获中汽中心“母婴级四维健康认证”,新车无异味,敏感人群亦能安心出行。哨兵模式实时监控车周环境,可疑人员接近自动录制预警,安全感延伸至用车全场景。

全能王炸:17万级重塑价值标杆

eπ008以颠覆性的诚意锚定市场:官方起售价18.86万元,限时先享价低至17.36万元起(8月31日前),并附赠六重超值权益——含整车及三电终身质保、10万24期0利息或5%超低首付、免费升级价值3000元的仙踪绿/苍穹灰专属车色、8000元置换补贴及免费充电桩安装等。横向对比同级,其凭借货真价实的3米轴距真六座空间、无焦虑的双动力方案、多达108项的舒适配置升级,在20万内家庭SUV市场树立了难以撼动的“性价比卷王”地位。

夕阳浸染归途,第三排传来岳母安稳的鼾声——她在零重力座椅中沉沉睡去。妻子轻触温控屏调高空调,孩子趴在小桌板涂画着“会移动的家”。2026款东风奕派eπ008六座版,正以扎实的底盘功底、灵动的前瞻科技和无处不在的温情细节证明:真正的豪华,并非参数堆砌,而是让车上每个位置都成为家人向往的归宿,让每一次出发,都满载平等、舒适与欢愉的笑容。

红灯亮起,车流缓缓停下,手指习惯性地拂过挡把,在D挡和N挡之间来回切换——这可能是很多自动挡车主在漫长等待时的“标准动作”。大家这么做,有的是听说这样能省油,有的是担心长时间D挡踩刹车会伤车,还有的纯属习惯使然。但围绕这个看似简单的操作,坊间一直流传着不同的声音:有人说这是爱车的表现,有人却说这是在“折腾”变速箱。那么,频繁地在D挡和N挡之间切换,对我们的爱车究竟意味着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拨开迷雾,从汽车工程的角度,用轻松好懂的方式聊聊这个日常操作背后的门道。

变速箱:设计精巧的动力“调度员”

要理解换挡的影响,首先得知道自动变速箱(无论是AT、CVT还是DCT)的核心任务是什么。它就像一个极其聪明的“调度员”,负责将发动机产生的澎湃动力,顺畅、高效地传递到车轮上,并根据车速、油门深浅以及路况,自动选择最合适的“挡位”(对于CVT是无级变速,但原理相通)。

积雪路面,为什么有些人认为关闭ABS反而更安全?-有驾

D挡(Drive,驱动挡)就是这个“调度员”的全权工作模式。处于D挡时,变速箱内部的液压系统或电子控制系统(TCU)时刻保持“待命”状态,离合器片或变矩器处于结合或半结合状态(液力传递),随时准备根据你的油门指令调整传动比,让车辆平稳起步加速。简单说,D挡下,变速箱是“醒着”并准备随时行动的。

N挡(Neutral,空挡)则像按下了“暂停键”。在这个状态下,变速箱内部的动力传递路径被切断了。发动机虽然还在运转,但它的动力不再传递到车轮。此时,车辆可以依靠惯性滑行(行驶中)或完全静止(停车时)。

频繁切换D/N挡:关键在于“度”与瞬时状态

了解了D挡和N挡的本质,我们再来探讨频繁切换的影响。现代自动变速箱的设计工程师们,深知城市拥堵路况的常态,因此变速箱本身是具备应对合理范围内挡位切换的能力的。

1.对变速箱本身的影响:瞬时冲击与长期考量

积雪路面,为什么有些人认为关闭ABS反而更安全?-有驾

瞬时过程: 当你从D挡推入N挡,或者从N挡拉回D挡时,变速箱内部确实要完成一系列动作:液压系统需要快速响应,改变油路压力;相关的离合器片或制动带需要结合或分离;行星齿轮组(针对AT)的状态也需要调整。这个过程会产生微小的、内部的机械动作和液压波动。

磨损的焦点: 频繁切换的核心关注点在于这些瞬时动作的次数累积,以及操作是否规范(例如是否在车辆完全停稳后再切换)。理论上,过于高频次(比如几秒钟一次)的操作,会略微增加相关电磁阀、离合器执行机构等部件的动作次数。但需要明确的是:

设计冗余: 现代变速箱对这些部件(如换挡电磁阀)的设计寿命都是以数十万次甚至百万次动作来考量的。日常等红灯的切换频率,相对于这个设计极限,通常处于非常安全的范围内。

冲击可控: 只要操作得当(车辆静止或滑行速度极低时切换),切换瞬间的冲击力是变速箱设计可以包容的,远小于急加速或急刹车带来的负荷。

结论: 对于设计精良、状态健康的现代自动变速箱而言,在车辆静止或接近静止状态下(等红灯),按照正常速度进行D挡与N挡之间的切换,其引发的额外磨损量极小,通常不会在车辆的正常使用寿命周期内构成显著威胁。 变速箱的耐用性更多取决于其本身的质量、日常驾驶习惯(如激烈驾驶)、保养状况(变速箱油是否按时更换且状态良好)以及散热条件。

积雪路面,为什么有些人认为关闭ABS反而更安全?-有驾

2.对发动机的影响:微小扰动,无碍大局

当从D挡切入N挡时,发动机瞬间卸掉了驱动车辆的负荷,转速可能会轻微上升(有时能感觉到)然后回落至怠速。反之,从N挡挂入D挡(尤其带刹车),发动机需要克服刹车力准备驱动车辆,瞬时负荷增加,转速可能略微被拉低。

这种负荷的微小、瞬时变化,是现代发动机管理系统(ECU)完全可以轻松应对的。它不会导致显著的燃烧不充分或积碳异常增加(积碳主要与长期低速、短途行驶,机油品质,燃油品质等有关)。对油耗的影响也微乎其微,甚至可以忽略不计。

为何不建议“过于”频繁切换?关键在于“收益”与“体验”

既然技术上看影响不大,为什么许多专业人士(包括材料中提到的资深维修人员)并不鼓励在等红灯时频繁地在D挡和N挡之间切换呢?原因主要在于:

积雪路面,为什么有些人认为关闭ABS反而更安全?-有驾

1.操作便捷性与安全性: 频繁切换挡位需要驾驶员投入额外的注意力。在走走停停的拥堵路况下,专注于路况和前车动态比操作挡杆更重要。简化操作(如保持D挡踩刹车)能减少分心,提升行车安全。

2.减少不必要的磨损(尽管微小): 虽然每次切换造成的磨损可以忽略,但任何机械动作累积起来都是磨损。如果可以通过更简单的操作(如保持D挡)达到同样的停车等待效果,何必去增加那些不必要的内部动作呢?这符合机械系统“如无必要,勿增操作”的原则。

3.避免潜在的操作失误: 在匆忙或分心的情况下,频繁操作挡杆增加了误推入R挡(倒挡)或P挡的风险,尤其是在车辆尚有轻微移动时(哪怕只是溜车),这对变速箱的冲击是巨大的,可能造成严重损坏。材料中提到的案例(如斜坡停车直接挂P挡导致棘爪损坏)就是操作不当的后果。

4.对车辆“感觉”的影响: 频繁切换可能会让乘客感受到车辆状态的不停变化(发动机声音、振动轻微变化),影响乘坐舒适性。保持D挡踩刹车,车辆状态更稳定。

科学用车建议:简单、规范、安心

积雪路面,为什么有些人认为关闭ABS反而更安全?-有驾

基于以上的技术分析,我们该如何科学地在红绿灯前操作呢?这里有几点实用建议:

1.短时等待(如10-20秒): 最推荐的操作是:保持D挡 + 踩稳刹车。 这是最简单、最安全、对车辆最友好的方式。现代变速箱的液力变矩器或离合器设计完全可以承受这种短时负载,无需切换到N挡。

2.稍长等待(数十秒以上): 如果红灯时间长或需要较长时间驻车(如长时间堵车):

方案一(推荐):继续保持D挡 + 踩稳刹车。 依然是安全便捷的首选。

方案二:可切换至N挡 + 拉紧电子手刹(或传统手刹) + 松开脚刹。 这样做可以让右脚休息,减少疲劳。关键是:确保车辆完全停稳后再切换挡位! 切换回D挡前,同样要确保脚踩住刹车。

积雪路面,为什么有些人认为关闭ABS反而更安全?-有驾

3.彻底停车(如等人或长时间熄火前): 必须停稳后,先挂入 N挡,然后 拉紧手刹,最后再挂入 P挡,再熄火。这个顺序(尤其对于有坡度的地方)能避免变速箱P挡锁止机构承受过大的应力(材料中棘爪损坏案例的根源)。

4.养成良好习惯:

换挡前务必踩牢刹车踏板。 这是保护变速箱最关键的操作规范!无论换入哪个挡位(R, D, N, P),都应在车辆静止状态下,踩住刹车进行。

避免行进中换挡: 车辆在行驶中(非滑行或极低速)强行切换至N挡或P挡、R挡是绝对禁止的,会造成严重冲击。

按时保养: 定期更换符合规格的变速箱油 是保障自动变速箱长久健康运行的根本。请严格遵循您爱车保养手册的周期和油品要求。清洁的油液能有效带走磨损碎屑、维持液压系统压力、保证散热和润滑。

结语:安心驾驶,无需过度纠结

回到最初的问题:等红灯时频繁切换D挡和N挡会伤车吗?结合现代汽车工程技术来看,在车辆完全停稳、操作规范的前提下,这种切换本身对状态良好的变速箱造成的额外负担是极其有限的,通常不会成为导致故障的主因。 与其过度纠结于此,不如将注意力放在更重要的方面:规范操作(换挡必踩刹车!)、按时保养(尤其变速箱油!)、平稳驾驶。

汽车是精密的机器,但也足够坚韧可靠。了解它的原理,是为了更科学地使用它,避免不必要的担忧和错误的操作。下次在红灯前,不妨放松心情,踩稳刹车,保持D挡稍作休息,或者稳稳地拉起手刹挂入N挡让右脚放松。只要操作得当,您的爱车都能轻松应对。享受安全、顺畅的驾驶旅程,才是汽车科技带给我们最珍贵的礼物。

冰雪驾驭的智慧:理解ABS在积雪路面的独特舞台

白茫茫的雪原,车轮碾过松软的积雪,发出独特的“咯吱”声。对于许多经验丰富的老司机而言,这样的场景下,一个看似违背常理的操作偶尔会被提及:短暂关闭车辆的ABS系统。这并非对科技的否定,而是对物理规律深刻理解后的一种特殊应对策略,背后蕴藏着轮胎与积雪博弈的独特学问。

ABS:防抱死的守护者,非缩短距离的魔法

首先,让我们回归ABS(防制动抱死系统)的本质使命。诞生于航空领域的ABS,其核心价值在于防止车轮在紧急制动时完全锁死。想象干燥柏油路上疾驰的车辆,一旦车轮抱死,轮胎便丧失转向能力,车辆如同脱缰野马沿直线滑行,方向盘形同虚设。ABS通过精密的传感器和高频点刹(每秒可达数十次),让车轮在濒临抱死的边缘维持微弱的滚动,其伟大之处在于——它赋予了驾驶者在全力刹车时依然掌控方向、规避风险的能力。

积雪路面,为什么有些人认为关闭ABS反而更安全?-有驾

雪地谜题:抱死有时反成“助力”?

那么,为何在松软深厚的积雪路面,部分经验老道的驾驶者会考虑暂时关闭ABS呢?答案隐藏在积雪的物理特性之中:

1.“犁雪效应”的力量: 当车轮在松软积雪上被完全抱死(锁止),静止的轮胎就像一把铲子,会持续“犁”动前方的积雪。随着车辆前移,轮胎前方堆积的雪量会越来越多,形成一个不断增大的楔形雪堆。这个雪堆本身产生了巨大的阻力,如同一个天然的“雪刹”,有助于车辆更快减速。

积雪路面,为什么有些人认为关闭ABS反而更安全?-有驾

2.ABS的“干扰”: ABS的设计初衷是防止抱死、维持转向能力。在深厚松软的积雪路面,它依然会忠实地执行这一任务。当系统感知到车轮即将抱死时,它会迅速释放刹车压力,让车轮滚动一下,然后再施加刹车。这种高频的点刹动作,恰恰干扰了“犁雪效应”的形成。车轮在短暂的滚动瞬间,会将原本堆积的雪推散开,无法形成有效的阻力楔。结果是,虽然转向能力得以保留(在积雪极深时转向本身也极其困难),但车辆完全依赖轮胎与雪面的滑动摩擦来减速,制动距离反而可能比车轮锁死时更长。

经验之谈背后的巨大门槛

理解了这个独特的物理现象,就能明白“关闭ABS在深雪中可能缩短刹车距离”这一说法的由来。然而,这绝非普遍适用的安全法则,而是对驾驶技术和路况判断提出极高要求的特殊操作。 其门槛之高,不容忽视:

积雪路面,为什么有些人认为关闭ABS反而更安全?-有驾

1.精准的时机判断: 仅在非常深厚的、未被压实的松软积雪路面,且需要紧急直线制动时,这种效应才可能显著。在压实的雪地、冰面、或混合路面(如一侧积雪一侧柏油)上,关闭ABS极其危险,极易导致失控。

2.非凡的控车能力: 车轮抱死意味着完全丧失转向能力。关闭ABS后紧急制动,车辆将沿直线滑行。驾驶者必须具备极强的方向感知和预判能力,确保前方是足够长且无障碍的直线空间。任何需要转向规避的情况,关闭ABS都等同于放弃逃生机会。

3.心理素质与肌肉记忆: 在真正的紧急情况下,克服本能、稳定地踩住剧烈弹跳的刹车踏板绝不松脚(即使ABS关闭,激烈制动时刹车踏板也可能剧烈震动),需要极强的心理素质和训练形成的肌肉记忆。

积雪路面,为什么有些人认为关闭ABS反而更安全?-有驾

现代科技的智慧调和

值得欣慰的是,汽车工程师们早已洞察这一特殊工况。许多配备驾驶模式选择(如越野模式、雪地/沙地模式)的现代车辆,其逻辑就包含了对ABS工作策略的智能调整。在这些模式下,系统会:

允许更长时间的抱死: 延迟ABS干预的时机,或允许车轮在特定条件下短暂抱死,以利用松软路面的“犁雪效应”或“刨沙效应”辅助减速。

积雪路面,为什么有些人认为关闭ABS反而更安全?-有驾

优化制动力的分配: 结合TCS(牵引力控制)和ESP(车身稳定系统)协同工作,在寻求减速效率与维持一定操控稳定性之间寻找最佳平衡点。

安全至上:给绝大多数驾驶者的黄金法则

对于绝大多数驾驶者而言,面对冰雪路况,最安全、最可靠的建议始终如一:

积雪路面,为什么有些人认为关闭ABS反而更安全?-有驾

1.保持ABS开启: 这是保障你在紧急情况下拥有避让能力的生命线。不要尝试在公共道路上手动关闭ABS。

2.选择正确模式: 如果你的车辆有雪地模式或越野模式,请毫不犹豫地开启它。系统会为你优化包括ABS逻辑在内的多项设置。

3.预见性驾驶是核心: 降低车速!加大车距! 这是应对任何低附着力路况(雨、雪、冰、沙、泥)的黄金法则。预判风险,提前轻柔操作,避免一切急加速、急刹车、猛打方向的动作。

4.了解你的伙伴: 花时间阅读车辆手册,了解安全系统(ABS, ESP, 气囊等)的工作原理和使用注意事项。知道驾驶模式开关的位置和作用。

5.保持敬畏之心: 无论车辆装备多么先进的技术,物理定律无法被突破。轮胎与路面之间的摩擦力(附着力)是行车安全的终极基石。冰雪天气,安全到达永远比快速到达重要。

结语:技术与经验的共舞

积雪路面关于ABS的探讨,揭示了驾驶行为背后深刻的物理原理和应用场景的复杂性。它提醒我们,汽车安全科技是强大的辅助,而非绝对的主角。无论是依赖ABS维持转向能力,还是在极其特定的深雪路况理解其局限性以求更短制动距离,最终,安全驾驶的核心始终在于驾驶者本人:对规则的敬畏、对技术的理解、对路况的判断、以及对车辆极限的清醒认知。 在冰雪这个独特的舞台上,让理性与经验共舞,才是平安抵达的真谛。下次启动爱车,不妨花一分钟想想:模式调对了吗?视线清晰吗?安全距离留够了吗?这份对细节的关注,正是握在手中的那把无形的安全密钥。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