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各家车企发战报,总有一种逛菜市场的错觉。
不是说数据不好看,而是那个劲头,像极了原来只卖澳洲和牛的高档肉铺,现在也开始把猪肉和鸡翅摆在门口吆喝,还用大喇叭循环播放“通通十块”。
这事儿不寒碜,经济学上叫“拓宽产品矩阵”,说人话就是“形势比人强,都得想办法活下去”。
以前新势力们的故事模板很简单:学特斯拉,先用一款四五十万的旗舰车打响品牌,树立“高端”“智能”的形象,然后慢慢往下做,收割主流市场。
这套打法在行业发展的“电梯时期”特别好用,市场在膨胀,热钱在涌入,大家都在坐着电梯往上走,比的是谁家的电梯装潢更豪华。
但现在,电梯好像没那么快了,甚至有点颠簸。
高端市场的“奶与蜜之地”挤满了浓眉大眼的对手,消费者的钱包也变得谨慎。
这时候,继续只守着楼顶的豪华套房,就有点像泰坦尼克号上的头等舱乘客,虽然风景独好,但船在下沉时,甲板的位置其实都一样。
所以我们看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就是车企们开始“向下施工”。
蔚来的多品牌玩法,就是这个趋势里一个值得拿出来单聊的样本。
我们得先算一笔账,一笔关于“资产”和“负债”的账。
对于蔚来而言,从诞生之初,换电站就是它最鲜明的标签,也是它最沉重的“负债”。
一个换电站的综合成本,算上土地、设备、运营,是个天文数字。
在只有蔚来一个高端品牌的时候,这几千座换电站,服务的是几十万车主。
分摊到每台车、每一次服务上,成本高得吓人。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包括我在内,都曾觉得这个模式在商业上难以持续。
它就像你为了喝一杯顶级牛奶,自己买下了一整片牧场。
牛奶是好喝,但这牧场的维护成本,迟早会把你拖垮。
这是典型的“资产负重”——一个为了支撑品牌高端定位而构建的重资产体系,本身却是个巨大的成本中心。
但当乐道和萤火虫这两个品牌出现后,这笔账的算法就彻底变了。
原来只给几十万蔚来车主用的牧场,现在要对几百万潜在的乐道和萤火虫车主开放。
虽然服务单价低了,但服务的规模却可能指数级增长。
那个曾经的“负债”,瞬间有了“资产”的模样。
这就完成了一个关键的“资产负债表重构”。
换电网络从一个服务于单一高端品牌的“成本中心”,开始转变为一个可以为三个品牌、覆盖全价位段用户提供差异化服务的“平台型基础设施”。
这就好比你建了一个豪华机场,一开始只飞头等舱专机,亏得一塌糊涂。
后来你脑子一转,也让廉价航空飞进来,虽然每张票赚得少,但机场的使用率上去了,停机费、服务费收得盆满钵满,整个机场就开始盈利了。
这个逻辑的转变,才是蔚来多品牌战略的内核。
它不是简单的“高配卖蔚来,中配卖乐道,低配卖萤火虫”,而是在用中低端品牌的“规模”,去摊平、去盘活那个曾经被视为“包袱”的高端服务体系。
萤火虫卖得越多,每一座换电站的运营效率就越高,蔚来主品牌的“护城河”也就越深。
这套打法,历史上不是没有先例。
大众集团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保时捷和奥迪负责拉高品牌、赚取高额利润,大众品牌负责走量、覆盖全球,斯柯达和西雅特则负责在更下沉的市场里抢份额。
它们共享了大量的平台技术、供应链和生产资源,但又维持了各自清晰的品牌定位。
大众用几十年的时间证明,只要区隔做得好,用帕萨特的利润去补贴辉腾的研发,再用高尔夫的规模去摊平成本,是完全可行的。
但蔚来面临的挑战,比当年的大众要复杂得多。
它需要在短短几年内,完成大众几十年的战略布局,而且是在一个技术迭代速度快如闪电、竞争惨烈如炼狱的智能电动车市场。
这里面最大的风险,不是技术复用,也不是供应链管理,而是“品牌心智”的稀释。
消费者是精明的,也是善忘的。
当他们习惯了花十来万就能用上蔚来的换电站时,还会不会有人愿意花四五十万,仅仅为了一个更豪华的内饰和更强的性能去买一台ES8?
那个由“高端服务”构建起来的品牌光环,会不会因为服务的“平民化”而褪色?
这就好比五星级酒店的行政酒廊,如果有一天对所有住客开放,那它对于套房客人的吸引力,必然会断崖式下跌。
所以,蔚来现在走的这步棋,值博率很高,但风险也同样巨大。
它赌的是,“换电”这个行为本身,能成为一个超越汽车品牌本身的、独立的“能源服务品牌”。
用户选择的不是蔚来、乐道或萤火虫,而是选择了“NIO Power”这个能源网络。
就像你用iPhone,可能用的是Pro Max,也可能用的是SE,但你们都接入了同一个App Store生态。
最终,这场实验能否成功,取决于两点:
第一,规模的增长速度,能否跑赢成本的消耗速度。
说白了,乐道和萤火虫必须尽快成为真正的“爆款”,用海量的用户基数,把换电站这个“牧场”的运营成本给填平,并产生利润。
第二,品牌区隔的精细度。
必须让消费者清晰地感知到,花50万和花15万,除了车本身,在服务体验上依然存在着“无法逾越”的鸿沟。
也许是换电的优先权,也许是专属的服务管家,也许是更高级的社区权益。
必须构建一个“服务金字塔”,让每个价位的用户都能“各得其所”,而不是一锅烩。
总而言之,新势力造车的上半场,是产品力的竞争,是关于“我能造出多好的车”。
而下半场,则是体系能力的竞争,是关于“我能构建一个多高效、多大规模的体系,来支撑我卖各种各样的车”。
从这个角度看,蔚来的多品牌布局,不是一次简单的“产品下探”,而是一次深刻的“商业模式升维”。
它正在试图从一家“汽车公司”,进化为一家“能源服务+生活方式”的平台型公司。
这条路很难走,前面全是未知的坑。
但话说回来,在这个时代,哪条路又不是在填坑呢?
共勉共戒。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