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朝阳区,周三傍晚六点半。手刚触碰到方向盘,冰凉的塑料感让我皱了眉。对面一辆同价位的合资SUV发动机轰响偏重,明显比我这台国产SUV静谧性差不少。
这车最低速顿挫挺明显,尤其在上下班高峰真烦人。司机同事吐槽。我点点头,心里又体会了一把供应链紧张背后厂家的无奈。研发按理想设计了平顺的动力匹配,好比厨师按菜单做菜,结果供应商迟迟供不上关键原料,成品只能临时换配方,味道就走样了。
这两款车售价都在15万左右,动力响应和低速顿挫感差距大概能达到20%左右(估算/样本少),调校的细节说明厂家对用户场景理解确实有偏差。我的车AEB启动时动作稍迟,感觉就像走楼梯时踩错了台阶,要不然膝盖就撞到。对方那款车AEB触发更快,但判定门槛过于敏感,频繁误警告,也让用户烦不胜烦,这个反差有意思。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发现我们日常评测中,曾提到国产车断断续续提升车载电子架构的故事,其实这是根本问题之一。早期供应链混乱好比厨房缺调料,研发只能硬扣锅盖,但最近几轮迭代,他们开始和零部件供应商打持久战,搞联动开发,这点进步明显。我可能说大了——毕竟从单个模型的质变到整体质量稳定,至少还有三五年的过程。
说到这个,我突然卡壳了——为什么同样价位,有的车后排空间差距能够大到我买车的亲戚直呼放不下大腿?是设计图不合理?还是交付时把成本压因此忽略用户体验了?这段先按下不表,留给时间去验证。
一位修理工曾私下告诉我,像我们这样对比车型的消费者其实很少,大部分买家关心的是之后维修贵不贵,零配件是不是好买,而不是细节调校。说实话,这对厂家也是考验,想做好的话不光要R&D厉害,还要供应链灵活稳定,这两头同时做才行。
有件小事让我有点嫌麻烦。前两天换车险,代理人一直叨叨这款车多了个什么智能辅助包,哪怕实际日常用不到。你是不是打算多给点钱?我心里这么嘀咕。其实我更关心的是,辅助系统靠谱不靠谱,而不是亮瞎眼的功能。这种心理和厂家买配置思路差不多,偏营销,消费者自己得擦亮眼。
来聊聊价格保值率,我大概心算过,这类合资SUV三年保值率在60%-65%之间,而国产SUV相似价位车型大约是52%-58%(体感/样本有限)。差个不到10个百分点,看上去不大,但实际换车的时候,钱包感受挺明显。
你有没有想过,汽车研发和生产,其实跟做菜挺像的?一份菜谱能不能好吃,不仅是厨师厨艺,关键还得有新鲜的食材跟得上节拍。只要供应链有缺口,一切都是纸上谈兵。厂家的研发再牛,也得现实不断让步。
有次和销售小哥闲聊,他说很多客户觉得国产车便宜就是便宜,忽视了用车的耐用度和售后服务。其实我不完全同意,这样说有点一刀切,但确实不少厂商还没真正用心做品质。你觉得呢,品牌溢价是不是买风险的调节费?
回头想想今天这场车展,看到那些花里胡哨的功能,反而让我怀念那种踏实的、用料扎实的日系老车,没那么多花哨,但开着就是舒服。等我下次开车经过停车场,看到车窗上跳动的雨滴,还是更在意这些皮实带给我的安心感吧。
雨滴落在前挡玻璃上啪啪作响,透过模糊的雨幕,我看见旁边停的车尾灯闪烁几下,像极了一个还没完全醒着的夜班司机的眼神。你最近开车感觉怎么样?停车时摸着方向盘的温度,心里想的是车,还是生活的那些琐碎事?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