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潍坊119辆新能源共享车的拍卖,挺有意思的一个现象。刚看到这个新闻,第一反应是:这价格也太低了吧?平均到每辆大概7000多块,几乎就是个报废价了。其实这个事儿,藏着不少行业门道和消费心理。
一开始我在想,这些车要不就是剩下的烂摊子,要不就真的是天价废铁。毕竟,车龄在7年多,尤其是共享用车,磨损得挺厉害的。我们知道,微型车,比如奇瑞小蚂蚁,车身小,成本低,跑的里程也相对有限。这些车的价值都集中在核心电池包上,但电池紫外线晒、频繁充放电,时间久了也大打折扣。
为什么价格这么低?我猜的原因其实挺多的。第一,风险高。2017到2018年牌的车,都快7、8年了,有些车受损、无证、安全隐患等问题并不少见。部分车辆还存在逾期未检的情况,要再继续使用基本没可能了。国家对这样的车有强制报废期限,如果拍卖不出去,就得像新闻说的那样被强制报废。更别说,很多都是用来共享的,用户群体的尊重度不高,车子受损、乱停乱放很普遍。
第二,成本和补贴的关系。有人说,生产一辆新能源车成本大概2万,国家补贴2万。三年前,厂家用补贴补贴出了车身,再转手到二手市场几乎不用掏钱,利润在那时就已经实现了。奇怪的是,很多车其实没开过几公里,只是价格在拍卖里被炒了出来。一辆车的价格不到一万元,完全没有盈利空间,更不用说还有后续维护了。我还查了一下,这种车型的残值其实比传统燃油车要低很多,就像你花1万元买个几乎报废的东西,真是亏本的买卖。
对比同价位的二手车,比如燃油的微型车,实际用起来还要可靠得多,这废车的价值体现在哪?就单纯在于有没有电池,或者说,能不能扔掉变成废铁。(这段先按下不表)
这让我想到二手新能源车的潜规则。你在二手市场上,从外观看,和新车没区别,但实际车况差别巨大。有人对我说:你看,新能源车三年内不保值,掉个一半都不奇怪。这就像手机,买来三年后,已经是二手货、折旧货了。新能源车的供应链就像那瓶快过期的饮料,保质期内再卖,才会有人敢接手。而很多二手车,实际上是走保险渠道流入二手,或者胡乱包装的。
讲到供应链,就不得不提汽车研发的流程。很多人不了解,车企在研发阶段,核心成本其实在电池和电子架构。其他如车身、内饰等,基本制造成本不高。问题是,一旦车辆出现安全隐患或者耗损,维修难度和成本会不断堆积。你以为买个二手新能源几百公里新车,就心里一爽?请车子扔出来之前,幕后工厂的代码也许早就调了。
其实很多人都忽略了一个点:这些车在市场的流通值,和它们的实际安全保障性几乎没有关系。换句话说,买家买完,可能收到一辆看起来还行的二手车,但背后的隐患,谁知道呢?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听朋友说:这玩意省了点钱,用着也挺方便。但你想过没?将来出事故的时候,赔付、责任认定会变得很复杂。没了保障,最后买个鸡肋。
那这个拍卖价格,谁在套路?我在猜,厂家、代理或者投机者——可能都是想水一下的。大家看,今年汽车市场环境不太景气,厂家想快点收手,赚点快钱。拍价格拉低,也许是诱饵。毕竟,像魏建军说的0公里二手车很严重,但很多人看似关注实则漠不关心。车企的策略也是,低价一卖,冲出点名声。
说到这,我还想到一个细节,去拍卖现场的人其实都知道:这是个套钱的节奏。有人说,陪标嘛,四个人一组,价格自然就拉高。我觉得,这更像是个游戏。价格上涨一点,最后卖的价格跟起拍价也差不多,但其实里面的利润早就被瓜分了。真要问问一句:你愿意出这个价买个快到报废线的车吗?这才是背后最大的疑问。
(这段先按下不表,想让结果自然更真实一些)
我好奇的是,比如你看这些打包车型,是不是还有个潜在市场?比如一些资金链紧张的公司,拆散里面好的零件卖,剩下的车件也视为废铁。这其实也是另一个角度说明:新能源车,这几年是价格奇迹,但未来能不能留得住核心价值?我就在想,不知道还有没有人注意到,其实这些车的折旧问题,比很多人想的还要严重。
对了,想问问你,你觉得购买这类几乎报废的新能源车,风险值大不大?或者,你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韭菜行情。毕竟,大家都在一个信息不对称的市场中摸索,谁都希望拼个便宜划算,但不少便宜背后,是看不见的隐患。
(这段留个悬念,也许下一次,真有人敢接手这些车,或许会发现不止是价格,连安全都被玩了个精光。)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