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车路上,我发现又涨了。今天的价格,rough估算,在7.3-7.4元/升之间,比去年同期最高涨了10%以上。每次看到这个数字,我都觉得这个套路一直在反复,也不怪消费者嫌麻烦,开车成本一天天坐着蹭蹭上涨。而且,无论你是不是个油老虎,都能摸得出:油耗这个话题,越来越没趣,但又特别现实。
刚才我跟一个同行朋友聊起这个,他摇头笑:你看,现在连中端的车都开始讲‘豪华’了,但我觉得别的都还行,除了咱们这个,太折磨人了。挺奇怪的。不是说车越来越智能、越来越电动就一定好,但燃油车的日子越来越难过,压力跳出来反而越来越大。就算你我都知道油车技术要跟新能源比拼,没办法躺平。
我翻了下笔记,注意到一个数字:2023年,燃油车在整体市场的份额大概在75%左右,今年前9个月,这个比例还稳在约70-73(体感算,中汽协数据略模糊)。可见,新能源虽然热,但油车还占主导,尤其是在三线、四线市场。你觉得,为什么?我猜,基础设施不到位,充电桩建议还是不够广泛,特别农村和偏远地区,电车能走多远?这算我一种猜:毕竟,电池成本还在哪儿,续航在用户心里就是硬指标。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电动车的价格差不多,甚至更贵。但在一线城市,续航焦虑像个影子,总有充电难、等待长这个事堵着。而在中低端市场,用户依旧接受燃油车,觉得开车不用想那么多。这也是为什么,像吉利最近新出的东方曜系列,强调中国设计、智能科技、极致驾控、越享舒适、中国式安全,其实就是尝试在市场中挖掘燃油车的价值点。他们真是在拼中国文化的软实力。
我记得问过销售,你们怎么让用户接受这个‘中式豪华’的设计?他说:效果还不错,年轻人喜欢那些敦煌元素、琉璃色,温暖而不失高端,价格还拉到9.87万起。但我觉得有点意思——到底是不是文化+科技结合,能让燃油车在这个价格区间站稳?这款车在设计上,特别强调文化符号打破单调,其实也是在跟新能源车型拼差异。
可别以为只有设计能帮忙。配备的智能化配置,也很关键。我问过工程师,这些智能配置,能装到燃油车里能够持续多久?技术会不会越来越复合?他笑:新架构和模组化解决方案,已经让燃油车的智能化水平,至少和几年前的新能源汽车比,提升了不少。吉利这次引入的GEEA 3.0电子电气架构,反正就像我换手机时,手机的操作系统升级一样。传输更快,响应更灵敏。
这点让我想起一个细节——我刚才翻了下笔记,注意到星瑞东方曜的中控屏,UI界面用的是传统设计语言,但底层架构,用了类似云端+本地的混合存算方式,让多屏联动和语音识别都更流畅。其实很难得,毕竟,传统燃油车的电子架构,本身从车辆控制到智能配置,都是一点点堆出来的,不能像纯电专用平台那样天生联网。要做得好,得像个缝纫师,一针一线。
我试着想象:假如各厂家都把中式豪华设计和智能科技融合,这样的车辆是不是会成为一种文化硬核?车里放一块敦煌壁画的影像投影,或是用长城元素,点缀在仪表盘上,给人一种文明传承的感觉。好像这也是一种价值捕获。
但我常常在想,技术真能像表面那么简单吗?底盘调校、动力匹配,实际上是科技的‘鸡蛋和面包’。我以为,比如底盘用的是博格华纳的四驱系统,响应快,是因为它的调校方法,跟传统的差异其实没有那么大,只是调试得更聪明点。就像我们开车,调整座椅、补气油箱一样,把每一块拼板都用心,才会有那点顺畅感觉。
我还曾经问过一位设计师:这个‘敦煌设计’会不会很快过时?他笑:文化是可以沉淀的,就像老酒一样,越陈越香。说多了我也觉得没法反驳,毕竟,设计就像是写诗,不是一天两天能写完的。但,问题来了——你觉得,真正打动用户的,还是车的用料、感受,还是设计的‘文化符号’?我有点偏向后者。
说到这,我开始怀疑:吉利这次是不是试图打造一个护城河,用文化和科技,锁住那部分优质燃油用户——还没准备换电的,但又想要点新鲜感、豪华感的那帮人。这种策略能长久么?不知道。能塑造出一辆有品质感的国产燃油车,也不是坏事。
一边是新能源的飞速前进,一边是传统燃油车的坚持——这场战局,我觉得没那么简单。尤其在下沉市场,基础设施不完善,用户还得考虑日常养车的经济性。你说,这样文化+科技结合的车型,能挤出一条新路不?我猜,有可能,但得看生产链和供应链的神经元是否能更快一点。
说到这,我还没细想过:如果手机的芯片都能用在造车上,是不是意味着车辆会像手机一样无需换平台就能升级?这倒是不少人提过的设想(这段先按下不表),但我觉得技术还能再快点发展吧,否则,要靠文化和体验撑多久?
想到这里,我看了看身边的车,虽然没啥高科技炫酷功能,但那股中式豪华的味儿,还挺吸引人。一张车票,能不能在未来变成文化和智能的桥梁,这算我一种未验证的小猜测。
短短几百字,让我觉得,燃油车像个老顽童,虽然不如电车那么新潮,但依然有舞台。未来的问题,是不是能找到一条既传承又创新的路?好奇那辆车什么时候会让我多加点油,然后感觉自己还在走文化的路上。你觉得,下一次买车,是不是会考虑个带文化符号的燃油车?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