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个新闻,讲真,太阳看了都要一个趔趄。说我们中国的汽车出口,又双叒叕是世界第一了。什么德国日本,全被我们一脚踹下了排行榜。这事儿听着挺提气的,但你仔细一琢磨,味道就有点不对了,感觉像是村里那个最老实巴交的兄弟,突然有一天学会了社会摇,还摇得特别好,好到让人心里发毛。
这事儿必须从头说起。几年前,我们的汽车出口还只是个弟弟,没人拿正眼瞧。结果一转眼,从202万辆干到585万辆,这增长曲线,比我当年追女生的心电图还陡峭。直接把盘踞榜首八年的日本给掀了。这不叫弯道超车,这叫直接开了个任意门,从起点直接闪现到终点,把裁判都看傻了。
很多人说,这是我们厚积薄发,技术牛逼。是是是,你说的都对。但真相往往藏在最不要脸的细节里。你去看出口前十的车型名单,除了特斯拉那两个“品牌玄学”的产物,剩下的,清一色的价格屠夫。名爵ZS,八九万,冠军。名爵5,吉利缤越,六万块。这是什么概念?这就是汽车界的“压缩毛巾”,平时看着不起眼,价格便宜得像白送,但一旦到了俄罗斯、墨西哥这种新兴市场,水一泼,哗一下就膨胀开来,占满了整个脸盆。
所以,我们赢在哪?赢在不装了,摊牌了。当别人还在讲什么品牌底蕴、历史传承的时候,我们的策略非常简单粗暴:我不过了,你们也别想活。如果说之前小米是把蛋糕悄悄端走了,那现在的中国车企就是连桌子上的蜡烛都没给对手放过。最好的防守不是防守,是直接把餐厅给爆了,大家一起在废墟上吃压缩饼干。这不叫商业竞争,这叫修仙渡劫,要么成仙,要么成盒。
奇瑞尤其典型,出口量跟坐了窜天猴一样。他们悟了,彻底悟了。在海外,尤其是在那些西方大牌因为各种原因“被动体面”退出的市场,奇瑞哈弗们直接就是一个闪电战。你走了?太好了,你的市场、你的经销商、甚至你没来得及撕掉的广告牌,现在都是我的了。这是一种充满了机会主义的实用哲学,三体人看了都得气活过来,说一句“你们地球人太会整活了”。
当然,光靠便宜的燃油车,那是丐帮打法,上不了台面。我们的真正杀招,是新能源这把“雷电法王”之杖。在泰国,中国新能源车占了八成,比亚迪元PLUS一款车就干了四成。更骚的操作是,比亚迪汉,国内二十多万的车,扔到欧洲直接卖50万人民币。
我作为一个被房贷和消费主义反复摩擦的中年人,看到这个价格,第一反应是“疯了吧?”。但转念一想,这操作简直是典中典。它不是卖给普通人的,它是卖给一种“信仰”。会花50万在欧洲买比亚迪的人,和那些会买特斯拉的人一样,他们的决策逻辑早就脱离了性价比。这种爱真的很特别,你爱过一个品牌的时候,你就懂了。这种行为艺术的核心目的不是赚钱,是告诉保时捷和BBA:时代变了,大人。我就站在这里,用你们的价格卖我的车,就问你怕不怕?
妈的,卷死他们!
讲真,我们最大的“粉丝”团,在俄罗斯和墨西哥。俄罗斯这事儿,大家都懂,属于是地缘政治送上门的大礼包。西方品牌一夜之间集体跑路,留下了巨大的市场真空。这时候你还在那矜持,还在那讲究吃相,那就是傻。我们的车企直接饿虎扑食,一年时间市场份额从皮毛干到了半壁江山。如今莫斯科街头,中国车标的密集程度,估计会让任何一个欧洲车企的CEO心态爆炸。
但这背后藏着巨大的隐忧。日本德国这些老牌列强,他们真正的可怕之处不在于出口了多少车,而在于他们在全球开了多少个“分基地”。日本车企海外工厂一年能造1700万辆车,是直接在你家门口印钞。我们现在还处在把压缩毛巾一船一船运出去的阶段。人家的品牌,尤其是奔驰这种,最值钱的是那个标本身,那是一种玄学,一种社交硬通货。你技术再好,电池再牛,也干不过人家一百多年来在全球富人脑子里构建的品牌金钟罩铁布衫。
写到这里我突然觉得,我把车企比喻成修仙的疯子,可能有点侮辱真正的疯子。
我总会想起二十年前,中国摩托车在越南的惨败。当年我们也是这么风光,占了越南八成市场,然后呢?疯狂内卷,恶性价格战,质量一塌糊涂,最后被本田、雅马哈一个回马枪杀得片甲不留。历史是个循环,今天的汽车,会不会重蹈覆辙?我不知道。
所以,当所有人都在为“世界第一”欢呼的时候,我看到的却是一场更残酷的战争刚刚开始。从“出口大国”到“汽车强国”,中间隔着的不是几百万辆的销量,而是一整套海外的毛细血管网络、一个能让欧洲人心甘情愿掏钱的品牌故事,以及最重要的,一种对质量和信誉近乎偏执的坚守。
那么,最终极的破局之路是什么?不是品牌,不是技术,甚至不是价格。而是要继续保持这种“掀桌子”的颠劲儿。在如今这个汽车行业的黑暗森林里,最理智的策略,就是表现得最不理智。因为当一个玩家开始点燃自己的时候,所有其他玩家的第一反应不是弄死他,而是离他远点。
能过,就是能过。这才是唯一的真理。
本新闻旨在弘扬社会正气,如发现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及时反馈,我们将认真核实并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