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琢磨了好久,这事儿挺值得琢磨:深蓝汽车就这么“背刺”成瘾了,它到底能不能造出让年轻人心甘情愿掏钱买的第一台车?
咱们简单说,深蓝这品牌刚出来那会儿,大家都拿它和“雅迪”开玩笑,说它LOGO撞衫。但这些年深蓝是活得越来越高调了,发布会一个接一个,不管是L07还是S07、最近闹腾的L06,那排场都不小,新车型也一个接一个亮相。五款新品全球发布,欧洲市场也说要搞起来,深蓝这是铁了心跟年轻人较上劲了。可是话说回来,年轻人要的到底是啥呢?堆料?花活?还是说最根本的那份安全感和信任?
这次发布的新L06,别说配置是真的“猛”。什么3纳米车规级芯片,磁流变悬挂,激光雷达,仿佛在用“科技猛药”说服年轻人:你买我,准没错,比别家都牛。悬挂系统还跟法拉利同款,芯片听起来和苹果一个级别,数据一大堆,主打就是一个“越级”。越级当然是好事儿,可越级不是干出来几项黑科技就能把年轻人彻底打动的,年轻人现在不傻,谁都不会为了几项参数就交付了自己的信仰。
深蓝很懂“科技堆砌”这门手艺,什么智能辅助、高性能电驱,统统上,价格还尽量压低,把好货往12-15万级别堆,意思是“你花点钱,能用豪车黑科技”。这路子小鹏也玩了,小米汽车更是玩得六得很。但问题来了,堆料的东西以后都变成了标准配置,你家技术再猛,总有一天被卷平。拼完硬件,还得拼软实力和品牌信任感,这点深蓝反倒像是跑得太快了,把自己的底裤都露出来。
不止一次有网友吐槽:刚买完新车,总过不了多久深蓝就来个降价,或者送个配置,再或者原先看上的车一升级,老用户就成了“背刺”的那个。老车主心理阴影面积简直无限大,买车还得担心“明天你再打折,今天我就成了韭菜”。要我说,一台车子卖出去,最起码是得让用户觉得:我花的钱值,后面不会亏。深蓝这套路,能不能让年轻人安心?估计买车前后都要犹豫半天。
再说所谓“品质管控”。背刺这词,除了降价背刺,还有另一层意思,就是质量不给力。各种投诉隔三差五冒出来:门锁掉胶、空调罢工、辅助驾驶失灵、车身异响……这些问题实打实地扎在年轻人“刚需点”上。一台车花十几万,就算不期望无敌,至少别老进厂吧?现实是越来越多人边开车边在小红书吐槽,抖音上劝退的段子也多了起来。一出厂,就不是“新车”,而是“新教训”,这让深蓝成了“年轻人第一个教训”而不是“人生第一台车”。
产品命名也迷惑,SL03然后来个S07,转眼又有L07,再冒出L06,你说这些车到底啥关系?普通人很难看懂,厂里也没想着让消费者少点混淆。你要买车,问价格、选配置、琢磨命名,还没开上路脑子就晕。买车这事儿,对很多人来说是人生大事,这么一弄,信心只会越来越少。
负面新闻就更别提了,去年“广告弹窗事件”,48万车主一启动“喜提万元购车券”,弄得跟买车买了个广告位似的。你能想象吗,在自己的车里还要被弹窗骚扰,有的得人工点掉,有的挂D挡才去得了。硬生生把“移动广告平台”搬进了司机座,网友一边质问“我的车你还敢卖广告位?”,一边在网上集体“抵制深蓝”。深蓝CEO赶紧道歉叫停,客服还口口声声感恩用户,可用户是为了躲广告选你的吗?显然不是。品牌和客户,这关系只能靠信任,一次“背刺”,信任就要掉大半。
你说深蓝现在能造好年轻人心里的第一台车吗?我看悬着。堆料不是万能药,便宜是好,但不是全。更何况,深蓝“背刺”这事儿是反复犯,不是一回半回。降价卖得猛点,老车主自然不痛快;新车型刚上,配置升级、价格却下调,试问谁敢做深蓝的铁杆粉丝?从厂家的态度来看,营销、产品管理、客户关怀,全都有待提高。你说你年轻化,年轻人其实最反感自己成了“小白鼠”或者“无脑韭菜”。
不过深蓝也不是傻子。最近请来姜海荣当CEO,荣耀那边过来的,一度靠“摔手机”火上热搜。懂年轻人、懂互联网、会玩梗,这路子如果运用到深蓝身上,要是能把过去那些“背刺”、品质嘲讽、广告道歉全都化解掉,深蓝也许能成。但说实话,这事不是拍拍脑门就行的。你造车,靠短期熟人效应,靠点流量风骚,光拼科技还是不够。你得把年轻人当朋友,让他们觉得“我买深蓝,后面不会被你玩了”。
这时候咱不由得要问了,汽车圈现在是不是都成了拼“背刺能力”了?哪家不搞一出“降价割韭菜”,哪家销量好一点马上给老用户贴心补偿了?深蓝这回是把“背刺”按下葫芦起了瓢,互联网流量有,营销话术有,可是最核心的品牌信任和质量管控,远远跟不上它的自信。
有一点别忘了。年轻人要的“第一台车”,不只是车,更是体验和将来的信赖。一台车买下来,不光是一天两天的钱,多的是三年五年甚至十年的陪伴。配置再猛,广告弹窗再多,降价降得再狠,只有一条——如果不能让人举着车钥匙跟朋友说:“这车真好,值得买”,那就永远当不了“第一台车”。
现在深蓝的新L06又开始新一轮的“壁垒突破”,朋友圈销售也着急了,都担心新一轮降价会砸了手里刚买的货。厂家的目的是短期销量增长,调高交付目标就等着年底推一波,但你不能光保销量,不保用户。设身处地想,厂家的努力可能是真的,但结果是让消费者更不敢相信。
现在深蓝还剩下什么机会?第一,真的管好质量,别让投诉成为常态。第二,对老用户多些安慰和补偿,哪怕是配件升级、售后服务,不能让人光靠骂街力量换得一点点公平。第三,产品线整合清楚,别让用户懵圈选车。第四,广告弹窗和奇葩营销,千万别再碰,年轻人不傻,微信广告天天推也拦不住一个差评。
最后一个问题最值得问:“深蓝背刺成瘾,能不能造出年轻人真正认可的第一台车?”我的结论是:可以,但现在还远远不够。真正第一台车,是无数次体验的积累,是每一次选择的信任,是你拿着车钥匙没被刺痛的那份安心。深蓝现在追问年轻人要不要买,年轻人心里却在问:你还会什么时候‘背刺’我?
车这个东西,不是谁先冲到发布会,也不是谁先把芯片、悬挂上得最高端。“第一台车”是品牌和用户一起写的故事。深蓝暂时还在写目录和扉页,能不能写到最后,还待时间给答案。
所以真心想劝告深蓝一句:别再背刺了,别再自我感动了,把事情做踏实,才能让年轻人愿意为你买单。产品够硬还得心不硬,品牌舒服了,服务跟上了,那才是真正地造好年轻人的“第一台车”。
本报道以促进社会进步为目标,如发现内容存在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我们将严肃对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