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展厅里空调声响,皮革味混着新车香冲上鼻尖。我把手指沿着方向盘的缝线慢慢滑动,粗糙的纹路在指尖跳动。行业趋势在说话:2025年前8个月,海外终端销量同比增长43%(体感/公开报道),这不是口号,这是市场在给我的工作一个直接的信号。
和销售聊海外市场,她轻声问:
最近生意还行吗?
我答:海外终端在增,One GAC 2.0的脚步在路上。
在维修区,修理师对着仓库的空箱子说: overseas 供应还在拉动。
我笑笑:慢点说,法规节奏比部件慢,时不时还要靠预测来排产。
数字来了:43%(估算,样本有限);5座海外基地(估算,阶段性);80余国覆盖(体感);泰国充电网络列入重点(不确定)。这组数字像是我在路上用手机拍下的路牌,不一定全对,但方向是对的。
同价位的两款车里,有一个实操差别说给你听。A车在海外的售后网点多、响应快,B车在某些区域还要靠母厂调货,等货时间通常多出1–2天。你说这是不是「本地化深度」的真实体现?我更直白地说:实操上,A车的本地化服务更稳,B车的本地化资源还没完全落地到网点。
Supply chain这件事,我总爱用吃饭来比喻。材料和火候都到位时,菜才热气腾腾地上桌。若本地仓缺了某个配料,即使厨师再能干,也怕端到桌前只是冷汤一碗。海外市场的订单就像锅里那锅汤,配料来自不同国家,合适的时间点才能让汤头更香。研究开发的进度则像调味,需要试错、需要本地化口味的反馈,不能只泡在实验室里喊理论对齐就能落地。这也是为什么把全球布局写成单纯数字很容易误导人:你最后端上桌的,往往是当地人愿意吃的那一口。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夹在相册里的那张纸写着泰国充电桩测试点,地址在角落没改。细节很不起眼,却能折射一个事实:落地的执行力往往被微小的、看不见的清单卡住。对照你们的车库一角,也许你会发现,最难追的并不是方案,而是把它变成能用的日常。
前文说全球覆盖80国,后来想想其实更应该写成80余个国家和地区,深度和节奏各有差。原因很现实:法规差异、合规成本、本地高校与企业的校企合作节奏各不相同。这不是否定,而是提醒——国际化不是把地图摊大,而是把每一段路做实。
(这段先按下不表)
你们在海外开电动车,最担心的其实不是续航,而是充电桩就位的时效吗?
如果要在泰国落地本地化团队,培训重点应该放在售后还是研发?
海外校企合作到底能不能真正培养出符合当地市场需求的人才?
有时我也会被这堆数据磨得心烦,像在拼桌吃饭,谁的份额、谁的配方最好,没一个能说清楚到底谁更稳妥。再骂自己一口:其实大多数时候是把问题拼到纸上、念错了节奏。
临场小计算:以电动车为例,假设耗电15–20kWh/100km,电价0.3元/kWh,则百公里成本在4.5–6元之间。若同区间燃油车油耗8–9L/100km,7.5–8.5元/L,成本在60–76元/100km。这些都带着不确定性,区域电价波动、冬季续航、维修成本都会把数字拉扯。
(没细想过的猜测,不确定)未来海外市场的本地化人才成本可能会偏高,但长期看,稳定的售后和口碑才是真正回报的底座。
落在路面上的问题还在,泰国和巴西等重点市场,究竟是谁把本地化的培训+服务网络这件事做好,谁就能把市场真正抓牢。你们身边有什么真实的体验或担忧,愿意和我一起讨论吗?这条路上,夜色正慢慢变亮,但路口的指示牌还在路上磨合。你现在在海外开车,最关心的,是不是就位的充电桩,还是能不能按时得到细致的售后服务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