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买一年的车,纯电续航直接被新款翻倍,这换谁心里都不好受。”最近,比亚迪第五代DM-i车型上市引发的争议,在车主圈持续发酵。
有2024款汉DM-i车主反映,去年花费20余万元购买的车型纯电续航125公里,如今同价位新款续航已达245公里,综合续航更是突破1560公里,配置升级但价格持平。
这起争议的核心事件很清晰:2025年10月,比亚迪正式推出搭载第五代DM-i技术的多款车型,其中汉DM-i冠军版纯电续航提升至245公里,电池容量从15.5kWh增至21.5kWh,亏电油耗降至3.44L/100km,同时新增动力域控7合1系统。比亚迪官网数据显示,该车型上市首周订单量突破3万辆,市场反馈积极,但也有部分早期车主表达了对技术迭代速度的担忧。
从初步情况来看,争议焦点集中在“老车主权益保障”上。不少车主提出,希望厂家能提供车机系统升级、充电优惠券等补偿措施。截至目前,比亚迪官方尚未发布针对老车主的专项政策,但客服回应称“会记录相关建议并反馈至相关部门”。
笔者认为,这场争议的本质,是新能源汽车行业高速迭代下,技术创新与用户权益平衡的必然矛盾,将其简单定义为“割韭菜”并不客观。这种判断可从技术有效性和场景适配性两个维度得到支撑。
从有效性标准来看,比亚迪的续航升级符合行业技术演进规律,且通过了权威部门认证。工信部2025年发布的《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推荐车型目录》显示,纯电续航200公里以上的插混车型,可享受更高的新能源积分权重,该政策自2025年1月起实施。
比亚迪此次升级后的245公里续航,正是符合这一标准的优化。类似案例可见特斯拉2024年Model 3焕新,其续航从556公里提升至675公里,同样引发老车主讨论,但最终因技术升级符合行业标准获得市场认可。
值得注意的是,从场景适配性来看,长续航版本的推出精准匹配了用户需求变化。中国汽车工业协会2025年第二季度发布的《新能源汽车用户出行调研报告》显示,插混车主日均通勤里程从2024年的42公里增至58公里,每周充电次数需求从2-3次降至1次。新款车型245公里的续航,刚好覆盖了“一周通勤+周末短途出行”的主流场景,这也是其订单火爆的核心原因。
技术迭代速度快是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显著特征,如何平衡创新与用户权益,已有车企给出了可借鉴的方案。2023年蔚来推出100度电池包时,针对老车主推出“权益传承”政策:原有免费换电权益可转移至新车,或抵扣3-5万元购车款,有效安抚了用户情绪。
从行业发展视角看,这种快速迭代其实是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力的体现。乘联会数据显示,2025年1-9月,我国插混车型市场渗透率达28.6%,较2024年同期提升10.2个百分点,其中续航200公里以上车型占比达62%。正是这种“不进则退”的竞争环境,推动着企业不断突破技术瓶颈。
回到比亚迪的争议上,老车主的情绪值得理解,毕竟汽车作为大宗消费品,用户对使用周期有较高预期。笔者认为,比亚迪可借鉴行业成熟经验,为老车主提供差异化权益,比如免费升级车机系统、赠送保养套餐或充电优惠券等。这些举措成本不高,却能有效传递品牌温度,实现企业与用户的双赢。
技术进步的终极目标,是让更多人享受便捷与高效。新能源汽车行业的迭代速度虽然快,但每一次升级都在推动出行方式的革新。对于消费者来说,理性看待技术演进、根据自身需求选择车型很重要;对于车企而言,在追求创新的同时兼顾老用户感受,才能构建更健康的品牌生态。
你认为车企在推出技术升级车型时,应该为老车主提供哪些权益保障?如果是你,会选择早买早用还是等待技术成熟?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