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驰的“黄金降落伞”:一场耗资400万的昂贵告别

给离职员工发400多万的红包?这听起来不像是裁员,更像是中彩票。

最近奔驰一则自愿离职”的新闻引爆了全网。消息称,高达4000名员工已经接受了公司的遣散方案,其中一位副总裁级别的老将,甚至能拿到近420万人民币(50万欧元)的补偿金。

一边是如此豪横的散伙费,另一边却是奔驰半年净利润腰斩55.8%的惨淡现实。

这究竟是巨头的体面还是一场精心包装的断臂求生?

奔驰的“黄金降落伞”:一场耗资400万的昂贵告别-有驾

别以为这是老板良心发现,这背后全是生意。

今年4月奔驰CEO康林松(Ola Källenius)宣布了这个计划,目标是劝退3万人,但话说得很好听——“绝不强迫”。为了让员工心甘情愿地走,奔驰开出的条件确实诱人。普通员工按工龄算钱,越老越值钱;管理层更是直接与薪酬挂钩,干满15年的董事拿30万欧元,副总裁则有50万欧元的封顶奖励。工龄每多一年,补偿还能再涨15%,简直是复利增长。

这招高明在哪说白了,就是花钱买安宁。在工会力量强大的德国,想强行裁员无异于自找麻烦,不仅官司缠身,还会砸了自己“负责任雇主”的招牌。现在用钱开路,不仅工会没话说,连劳工代表都夸赞条款慷慨。

据说许多临近退休的老员工早就盘算好了,与其耗着,不如拿上百万补偿金提前享受人生。当然,奔驰也不是傻子,公司牢牢握着否决权,核心岗位的技术骨干,你想走都走不了。这波操作,清理的是“闲人”,留住的是命脉。

奔驰的“黄金降落伞”:一场耗资400万的昂贵告别-有驾

如果不是日子真的过不下去了,谁愿意撒这种“冤枉钱”?

翻开奔驰的财报答案一目了然。2025年上半年,公司营收缩水8.6%,跌至663亿欧元;而税后净利润更是惨不忍睹,仅剩27亿欧元,同比暴跌超过一半。

销量数据同样是一片哀嚎。全球销量下滑8%,曾经被寄予厚望的纯电动车,销量跌幅竟高达14%。这已经不是什么“小幅波动”,而是踩在悬崖边上的危险信号。

最让奔驰感到刺痛的是中国市场。

这里曾是它最引以为傲的粮仓,如今却成了下滑最快的重灾区。上半年销量同比大跌14%,到了第二季度更是加速下滑近19%。曾几何时,加价提奔驰是身份的象征,现在,国产新势力的强势崛起,让这个百年品牌在中国消费者眼中,似乎一夜之间就不香了。

奔驰的“黄金降落伞”:一场耗资400万的昂贵告别-有驾

寒气早已吹遍了整个德国汽车工业。

不只是奔驰它的老对手们也同样在渡劫。宝马半年净利润缩水29%;大众的净利润更是跌了38%,并且已经公布了到2030年裁员3.5万人的庞大计划。

资本市场更是用脚投票。宝马和大众的股价在2024年分别下跌了21%和16%,奔驰也未能幸免。那个曾经代表着“德国制造”无上荣光的汽车产业,如今的关键词却变成了“亏损”和“裁员”。

这背后一双来自大洋彼岸的手,正扼住德国汽车的咽喉。

随着特朗普重返白宫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大行其道。7月底与欧盟达成的协议,意味着对大部分欧盟输美商品加征15%的关税。德国汽车工业对美国市场的依赖极高,近20%的出口都流向那里。关税壁垒高筑,成本飙升,最终只能是销量下跌。

奔驰的“黄金降落伞”:一场耗资400万的昂贵告别-有驾

所以奔驰这场看似风光的“千金散尽”,实则是万般无奈下的豪赌。

面对关税和竞争的双重绞杀,必须节流缩减开支;另向电动化和自动驾驶转型又是个无底洞,烧钱在所难免。CEO康林松的算盘打得很精:通过这次“和平分手”,每年预计能省下50亿欧元,正好可以填补研发的窟窿。

既避免了内部动荡又为转型筹集了弹药,这步棋,堪称教科书级的“丢车保帅”。

但真正的问题在于靠裁员省下的钱,真能买来一个未来吗?

环顾四周全球新能源战场的炮火声早已震耳欲聋。中国的比亚迪和美国的特斯拉,正以摧枯拉朽之势改写着市场格局。如果奔驰拿不出真正具有颠覆性的产品,省再多钱,也无非是延缓衰败的进程罢了。

奔驰的“黄金降落伞”:一场耗资400万的昂贵告别-有驾

说到底奔驰的裁员不过是德国汽车工业集体阵痛的一个缩影。

在时代变革的巨浪面前,再庞大的巨轮也可能说翻就翻。这次昂贵的“自愿离职”,或许能解一时的燃眉之急,但长远的生路,终究要靠实打实的技术创新和对市场的敬畏来开辟。

毕竟消费者最终用真金白银投票的,永远是好产品,而不是一个漂亮的裁员故事。

(参考信息来源:《确认大裁员!“约4000人已离职,有人能拿400多万元”》综合外媒报道)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