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现在的大街上,不知道您有没有这种感觉,就是那个挂着金色十字领结标志的雪佛兰汽车,好像越来越少见了。
想当年,它也是满大街跑的合资品牌主力军,和大众、丰田这些品牌掰过手腕的。
可如今,不仅新车难得一见,甚至连它可能要退出中国市场的传闻都时有出现。
数据最能说明问题,回想2014年,雪佛兰在中国市场风光无限,一年能卖出76.7万辆车,这是一个非常惊人的成绩。
然而时过境迁,到了去年,这个数字骤降到了仅仅5万出头。
这中间巨大的落差,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今天咱们不谈那些复杂的商业战略,就用普通老百姓的视角,聊一聊那些已经从我们生活中慢慢消失的雪佛兰车型,看看这个曾经的汽车巨头,是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这个地步的。
咱们把时间往回倒一倒,回到十几二十年前,那时候汽车对于大多数中国家庭来说还是个新鲜事物。
雪佛兰就是在这个时候,带着一股浓浓的美式风情进入了我们的视野。
它最开始打动人心的,就是那几款价格亲民、定位精准的小车。
首先得提的就是赛欧,这台车最早是挂着别克标的,开创了“十万元家轿”这个概念,让普通工薪阶层第一次感觉离有车生活那么近。
后来通用把它划归到雪佛兰旗下,价格更低,一下子就火了,成了很多家庭的第一台车。
它就像我们刚工作时租的第一个小房子,虽然不大,配置也简单,但它实实在在地为我们遮风挡雨,承载了我们最初的梦想和对未来的向往。
和赛欧一起打江山的,还有乐风和乐骋这对兄弟。
乐风是三厢轿车,样子敦实,空间在当时也算不错,特别符合中国家庭对“车”的传统认知,稳重又实用。
而乐骋呢,作为两厢车,造型圆润可爱,颜色也多,很受当时年轻人的欢迎。
这两款车加上赛欧,构成了雪佛兰最初的“平民三杰”,它们最大的成功之处就在于,精准地抓住了当时中国老百姓“想买一台靠谱的合资车,但预算又不多”的心理。
不过,它们的衰落也暴露了问题。
当市场发展起来,我们的国产品牌在配置上越来越丰富,价格还更低,而大众、本田这些对手又在技术上不断更新换代时,乐风乐骋这种变化不大、主打“够用就行”的车型,就显得跟不上时代了。
还有一款叫乐驰的小车,很多人可能还有印象,就是电影《变形金刚》里那个小小的机器人变身的车型。
它小巧灵活,在城里开非常方便。
但问题出在了它的定价上,当时一台乐驰的价格,和我们国产的奇瑞QQ比起来要贵上不少,可是在代步这个核心功能上,大家觉得差别不大。
中国的消费者是精打细算的,同样是代步,为什么不选更便宜的呢?
所以乐驰虽然有名气,但最终还是因为性价比不高而被市场淘汰了。
如果说前面这些车是为雪佛兰打下了江山,那么真正把它送上巅峰的,毫无疑问是科鲁兹。
2009年,科鲁兹的出现,简直就是一颗重磅炸弹。
它那棱角分明、充满肌肉感的设计,完全颠覆了当时人们对十来万家用车那种中庸、保守的印象。
对于无数80后、90后来说,科鲁兹就是他们当年的“梦想之车”,代表着年轻、运动和个性。
那几年,开一台科鲁兹上路,回头率绝对不低。
它的销量也证明了自己“一代神车”的地位,长期在轿车销量排行榜上名列前茅。
然而,盛极而衰的故事也在这里上演。
当第一批车主开了几年后,科鲁兹的一些质量问题开始暴露,特别是那台自动变速箱,顿挫、异响、漏油等毛病让不少车主头疼不已,网上甚至流传出“每个科鲁兹车主,最后都成了半个修理工”的调侃。
口碑的下滑,是比销量下滑更可怕的事情,科鲁兹的由盛转衰,也成了雪佛兰品牌在中国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在科鲁兹之后,雪佛兰的产品线就显得有些混乱了。
比如推出过一款叫景程的中级车,它的卖点就是“便宜”,在当时确实是能买到的最便宜的合资B级车之一。
但在那个被大众帕萨特、迈腾和日系雅阁、凯美瑞、天籁牢牢把控的市场里,景程除了价格便宜,在技术、品质、品牌力上都没有任何优势,最终只能在角落里无人问津。
还有一款叫科帕奇的SUV,纯正的美式风格,车内空间巨大是它的优点,但那个惊人的油耗也让绝大多数家庭消费者望而却步,甚至在二手车市场都很少有人敢接手。
而真正把雪佛兰推向深渊的,是那场堪称“豪赌”的全系三缸发动机策略。
不知道出于何种考虑,通用集团决定在中国市场大力推广三缸发动机。
于是,我们看到接替科鲁兹的科沃兹、小型SUV创界,以及一款非常有特点的7座车沃兰多,都清一色地换上了三缸机。
从技术上说,三缸机也许更省油环保,但在中国消费者的观念里,“三缸”就约等于“抖动”、“廉价”、“不稳定”。
这种根深蒂固的印象,不是厂商的技术宣传能够轻易改变的。
结果可想而知,科沃兹换三缸后销量一落千丈;创界这款车几乎没什么存在感就消失了;最可惜的是沃兰多,它有着轿车的外观、SUV的底盘和7座的空间,本来是一个非常有竞争力的跨界车型,就因为那颗三缸发动机,愣是没人买,价格从十五六万一路降到八九万,依然卖不动。
这场三缸机的豪赌,雪佛
兰不仅没能引领技术潮流,反而把多年积攒下来的品牌信誉和市场基础给赔了进去。
最后,不得不提的是那台承载了无数人梦想的科迈罗,也就是我们熟悉的“大黄蜂”。
它不仅仅是一台车,更是一个文化符号,是电影带给我们那份关于英雄和机械的浪漫幻想。
它那充满力量感的造型和V8发动机的轰鸣声,是很多人青春记忆的一部分。
然而,在如今国内严格的排放法规和新能源汽车崛起的时代大潮下,这种大排量燃油跑车已经没有了生存空间。
“大黄蜂”的最终停产,更像是一个时代的落幕,它告诉我们,那个属于燃油车的狂野年代,真的要和我们说再见了。
回顾雪佛兰在中国的这二十多年,从最初的精准定位,到中期的辉煌,再到后来的战略迷失和技术固执,它的经历就是中国汽车市场飞速发展的一个缩影。
它告诉我们,中国市场已经不再是那个只要挂着合资标就能轻松赚钱的地方了。
中国的消费者越来越懂车,越来越理性,他们不仅要品牌,更要技术、要品质、要性价比。
与此同时,我们自己的国产品牌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崛起,在产品力上已经完全不输甚至超越了很多合资品牌。
雪佛兰的衰落,与其说是它自己的失败,不如说是它没能跟上中国市场和中国消费者的变化速度,最终被时代的大潮甩在了身后。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