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欧洲那边关于电动汽车的事儿闹得沸沸扬扬,很多人可能都听说了,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站出来,说要对我们中国的电动汽车搞一个所谓的“反补贴调查”。
听上去来势汹汹,好像要对我们物美价廉的电动车关上大门。
但有意思的是,这调查的风声还没过去,反倒是欧洲自己的汽车生产线传出了紧张的消息,一些工厂甚至面临停产的风险。
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
这盘棋是怎么下的,为什么看似主动出击的欧盟,反而好像被将了一军呢?
这事儿咱们得从头说起,用大白话把里面的门道掰扯清楚。
事情的起因,是咱们中国的电动汽车在欧洲市场卖得太好了。
像比亚迪、蔚来这些品牌,凭借着过硬的技术、更长的续航里程和相当有竞争力的价格,一下子就吸引了大量欧洲消费者。
在去年的慕尼黑车展上,中国展台前排队试驾的人络绎不绝,相比之下,一些欧洲老牌车企的展台就显得冷清了不少。
这下可让欧洲的一些人坐不住了,尤其是德国、法国这些汽车工业是国家经济支柱的国家。
眼看着自家的传统优势领域被追赶甚至超越,心里自然是五味杂陈。
于是,冯德莱恩便出面,打着“公平贸易”的旗号,启动了反补贴调查。
这个调查,表面上是说中国的电动车之所以便宜,是因为有政府的大量补贴,这对欧洲本土企业不公平。
但实际上,这背后有更深层的考量。
一方面,他们想通过设置贸易壁垒,比如加征关税,来提高中国电动车的售价,减缓我们进入欧洲市场的速度,为自己的车企争取转型升级的时间。
另一方面,他们也抱着一个“小算盘”,那就是希望通过施压,迫使中国的电池厂、汽车厂把更核心的生产环节和技术带到欧洲去建厂。
这样一来,他们就能近距离地观察、学习,甚至是“偷师学艺”,把咱们领先的技术化为己有。
这个想法,可以说是打得非常精明。
然而,他们似乎低估了我们对于核心技术保护的决心和智慧。
就在欧盟的调查大张旗鼓进行的时候,我们国家商务部和科技部悄悄地更新了一份文件,叫做《中国禁止出口限制出口技术目录》。
这个动作,没有大肆宣传,却是一招实实在在的“釜底抽薪”,精准地打在了欧洲汽车工业的“七寸”上。
这份目录里,新增加的几项技术,对于新能源汽车产业来说,可以说是命脉所在。
比如,“锂离子电池所用的正极材料的制备技术”和“电池隔膜的制备技术”。
这两样东西听起来很专业,但说白了,它们就是决定一块动力电池好坏的关键。
正极材料的配方,直接关系到电池的能量密度,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续航里程,还影响充电速度和安全性。
这就好比一家祖传的烤鸭店,最值钱的就是那份秘制酱料的配方,别人可以买走你的烤炉,但买不走你的味道。
现在,我们把这个“配方”列入了限制出口的名单,意思就是,宁德时代、比亚迪这些企业可以在欧洲建厂,组装电池,但最核心的材料配方和生产工艺,对不起,不能卖,也不能以任何形式转移。
再说那个电池隔膜,它就像是电池内部的一道“防火墙”,把正负极隔开,防止短路引发燃烧爆炸。
我们的技术能把这层膜做得又薄又坚固,既保证了安全,又提升了电池性能。
这项技术同样被限制出口。
这一下,欧洲车企就尴尬了。
他们可以买来设备,建起厂房,但没有了最关键的配方和工艺指导,就算把机器开得轰隆作响,生产出来的电池,性能可能也要大打折扣。
有业内人士估算,同样一块电池,用他们自己的工艺做出来,续航里程可能要缩水两到三成。
这样的产品,在市场上还有什么竞争力可言?
这手棋一出,欧洲内部立刻就乱了阵脚。
最先感受到切肤之痛的,就是德国的汽车巨头们。
大众、宝马这些品牌,早就和中国的电池供应链深度绑定。
比如,宁德时代在德国图林根州的大型电池工厂,就是应宝马等客户的要求建立的,是他们电动化战略不可或缺的一环。
现在源头技术被卡住,德国人心里比谁都急。
所以我们看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在布鲁塞尔,欧盟官员还在高喊着要调查中国,而德国总理却带着庞大的商业代表团来到中国,寻求深化合作。
德国车企也纷纷和宁德时代等中国供应商签订了长期的供货协议,生怕自己的生产线断了粮。
法国的态度则相对强硬一些,因为他们的汽车产业对中国供应链的依赖程度没有德国那么深,所以更倾向于用贸易壁垒来保护自己。
这就导致了欧盟内部出现了明显的分裂。
法国催着冯德莱恩赶紧出台制裁措施,德国则在各种场合呼吁对话与合作,避免贸易战。
冯德莱恩本想团结整个欧盟一致对外,结果发现内部已经因为各自的利益吵成了一锅粥,她的政策反而让自家的企业怨声载道。
据报道,旗下拥有标致、雪铁龙等品牌的法国斯特兰蒂斯集团,已经有电池组装线因为供应链问题而停工。
更有意思的是,就连被认为是美国骄傲的特斯拉,也在这场风波中感受到了寒意。
它在德国柏林的超级工厂,其寄予厚望的4680电池,一直面临着生产良品率不高的难题,高度依赖从中国上海工厂供应的电池和零部件。
如果来自中国的供应链出现任何波动,这座被寄予厚望的欧洲工厂就可能面临大规模停产的风险。
这充分说明了在全球化的今天,产业链的合作是多么紧密,任何一方想单方面“卡脖子”,最终都可能伤到自己。
这场围绕电动汽车的博弈,其实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课。
它告诉我们,在过去,我们可能经历过用广阔的市场去换取别人一些过时技术的阶段,也吃过其中的亏。
但现在时代不同了,在新能源这条全新的赛道上,我们通过多年的艰苦研发和巨大投入,已经掌握了真正的核心技术,并且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优势。
这才是我们在全球竞争中最坚实的底气。
当你的技术足够领先,产品足够优秀时,消费者会用自己的钱包投票。
所谓的贸易保护主义,或许能得逞一时,但终究无法阻挡技术进步和市场选择的大趋势。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