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了半年等来“新车”,前挡玻璃内层却有凹痕,她只想要一辆完整的

新车前挡风玻璃内层出现瑕疵,她当场拒收小米SU7,只接受换新整车或全款退款。

王女士等这台车快半年了。

3月下订,5000块定金爽快付,型号是SU7Pro,总价252900元;8月7日补齐尾款,心里盘算着9号去杭州梦马小镇交付中心提车,终于能让孩子坐上心心念念的小米车。

等了半年等来“新车”,前挡玻璃内层却有凹痕,她只想要一辆完整的-有驾

没想到,8日晚上的一通电话,把这份期待硬生生拦在门口——销售说,前挡风玻璃“有个小瑕疵,大概0.13厘米”。

她想了想,小气泡、小灰尘如果不在视线里也就忍了,第二天一看,却发现问题在内层,手指在外面摸是平的,里面却能触到微微起伏。

那一瞬,心里咯噔一下:这可不是“擦一擦就好”的事。

门店解释是运输磕到的,现场给了三个选项——换前挡玻璃、延长玻璃维保、或者抵点钱、送积分。

王女士一一摇头。

等了半年等来“新车”,前挡玻璃内层却有凹痕,她只想要一辆完整的-有驾

她不是不近人情,玻璃单换看着简单,实际意味着新车刚落地就“动过刀”,以后开着难免惦记;更别提夏天高温、温差变化,哪怕是双层结构,这一点瑕疵会不会成为裂纹的起点,谁也没法拍胸脯打包票。

她想要的其实很质朴:一辆完完整整、状态如新的新车。

既然卖的是“新”,那就别叫消费者在第一天学会“将就”。

事情卡在了流程上。

门店后来松口,同意给她换一辆车,但提出前提——必须先解绑已绑定的App账号,不解绑就不给排新车。

等了半年等来“新车”,前挡玻璃内层却有凹痕,她只想要一辆完整的-有驾

王女士说,解绑不是不行,请给我一份书面说明:为什么要解绑、解绑后如何排车、预计多久交付、我的权益如何保全。

对方表示群里有记录、流程公开透明,却迟迟拿不出一张盖章的纸。

她的担心也很直白:解绑等于从系统里“松手”,如果承诺落空,我拿什么维权?

“我能接受的最长等15天。”

她抬手抹了把汗,杭州的湿热像一层薄膜贴在皮肤上,“孩子十来天就去北方上学了,想让他在走前坐上这辆车。”

等了半年等来“新车”,前挡玻璃内层却有凹痕,她只想要一辆完整的-有驾

这句“孩子要走了”,听着有点戳人——买车的冲动,很多时候不是“性能党”的清单,而是生活的念想。

她坦白说,本来自己不是非买不可,是孩子喜欢。

人到一定年纪,选择的理由往往就这么朴素。

门店态度客气,却不愿接受采访;客服热线的“体验专家”来电,语气也算诚恳:可以加急匹配新车,但流程必须先解绑,准确提车时间暂时没法承诺。

话说到这份上,王女士的信任显然已经摇晃了。

等了半年等来“新车”,前挡玻璃内层却有凹痕,她只想要一辆完整的-有驾

“要么全款退掉,定金尾款都退,我不买了;要么给个明确时间,非让我解绑,就请出具书面。”

折腾一天,她对记者说,自己不排除放弃定金,先试着把尾款拿回来——听着狠,其实是被逼出来的不甘心。

“前挡风玻璃一个点,真有那么严重吗?”

门店问得也不是没有道理。

可现实是,新车“第一眼”的感觉能决定后面很长的关系。

你想啊,花25万买车,刚提就要带去换玻璃,谁心里不膈应。

更何况汽车不是小家电,玻璃拆装有技术风险不说,它在心理上也改变了这辆车的“出厂状态”。

就像新鞋开胶,粘上也能穿,可那份“新鲜感”确实回不来了。

这不是孤例。

前段时间,小米SU7Ultra还因为“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宣传与实物不符,引发不少车主集体维权。

等了半年等来“新车”,前挡玻璃内层却有凹痕,她只想要一辆完整的-有驾

企业深夜致歉、给了补偿方案,但不少车主嫌诚意不足,按《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喊出“退一赔三”。

那次风波里,争的未必是几千几万的补偿,而是一个“你说话算不算数”的底线。

车这东西,技术缺点可以用迭代弥补,信任的裂缝补起来却更慢。

行业的热度也在推高这种摩擦。

等了半年等来“新车”,前挡玻璃内层却有凹痕,她只想要一辆完整的-有驾

最新数据看,7月国内汽车产销259.1万与259.3万辆,环比回落,但同比依然两位数增长;1—7月累计产销超1800万辆。

新能源更猛,1—7月产销累计823.2万和822万辆,同比接近四成增长,渗透率已经到45%。

换句话说,交付压力、节奏加速、供应链切换,都在考验每一家车企的交付质量与售后响应。

忙,很容易;忙而不乱,才是门槛。

越是往上冲,越要在每一个“点状缺陷”里,守住流程与尊重。

等了半年等来“新车”,前挡玻璃内层却有凹痕,她只想要一辆完整的-有驾

如果把王女士的遭遇放到更长的法治坐标里,也并不罕见。

2023年,有位车主贴膜时发现后保险杠有二次喷漆痕迹,虽然销售并非刻意隐瞒,法院仍认定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与选择权,最终判退还购车款24万元及利息。

判例的价值在于,它提醒我们:销售“新车”,不仅是技术意义上的“可用”,还包含信息完整、状态真实、承诺可追溯。

消费者有权知道每一处微小的变化,因为那会影响她是否继续选择这辆车。

回到这起纠纷,问题可能不在“能不能修”,而在“你怎么让我安心”。

等了半年等来“新车”,前挡玻璃内层却有凹痕,她只想要一辆完整的-有驾

为什么消费者要坚持书面?

因为口头话太轻,群里记录随时能沉底,纸面承诺才具有可操作性——排期、责任、违约处理,都写清楚。

为什么她给出15天?

因为生活给了她一个窗口——孩子要走,人要散,想把这件事落地,不想无限期等待。

看似任性,其实是普通人的时间成本。

等了半年等来“新车”,前挡玻璃内层却有凹痕,她只想要一辆完整的-有驾

站在企业角度,我也理解流程的自洽:解绑之后才能重新匹配,系统才不会“一车两主”;准确时间难承诺,是因为调配要看产能与物流。

这些合理的话,更应该配上相匹配的诚意动作:提供书面说明、给出最晚的交付边界、如果超期自动退款并补偿合理损失。

把不确定变成“有界的不确定”,信任才会回流。

哪怕最后她选择退车,体面的结束,也胜过含糊的拖延。

还有一个被忽略的细节:在消费升级的语境里,真正让人愿意买单的,不是炫目的参数,而是可预期的体验。

等了半年等来“新车”,前挡玻璃内层却有凹痕,她只想要一辆完整的-有驾

从门店第一通“有瑕疵”的电话开始,沟通就可以更到位——把问题点的位置、尺寸、可能风险、替换工艺、对整车NVH影响、保修延展说清楚,并主动给出两套等价方案:换整车(承诺时间、过渡用车安排),或换玻璃(终身质保、价值补偿、事故免责承诺)。

选择权交还给消费者,她反而不必被动“赌一把”。

我想起提车中心门口那条被太阳晒得发白的斑马线,来来往往的人都匆忙,谁都不想在这个节点出岔子。

王女士站在阴影里,手机里不停弹出群消息,她盯着屏幕又抬头看那辆车,明亮的银色车漆像什么都没发生过。

可是,只要想到那道看不见的“内层凹痕”,她就无法对自己说“算了”。

等了半年等来“新车”,前挡玻璃内层却有凹痕,她只想要一辆完整的-有驾

人和物的关系,就是这么微妙——有时候,一点点,就够了。

这事最终会怎么落?

现在看,还停在“协商无果”的绳结上。

要不,小米拿出一纸承诺,15天内给她一辆新的;要不,体面退款,定金尾款一起走人。

若两边都嫌亏,那就参考前述案例——把信息补足,把权利还给对方,把不透明的环节摊在阳光下。

等了半年等来“新车”,前挡玻璃内层却有凹痕,她只想要一辆完整的-有驾

我们不是非要一场对抗,我们要的是一句算数的话。

买车这件事,从来不是冰冷的交易。

它连接的是家庭的节奏、孩子的行程、城市的温度。

等了半年,换来一声“有点小瑕疵”,确实让人心里别扭。

可如果企业愿意把“流程正确”升级成“体验正确”,这点别扭是完全可以被化解的。

希望下一次,故事能简单一点:钥匙递过来,孩子上车,车窗落下,风一吹,什么瑕疵都没发生过。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