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追赶全球领先水准的进程中,中国制造业难免会模仿一些国外的经典产品。毕竟,模仿的成本较低,市场需求又广,很容易实现盈利。中国的家电、手机以及汽车行业,都曾经历过这样的阶段。
通常来说,中国企业在模仿国外产品时,多少会有所掩饰,从不张扬,只想着抢占国内市场,悄悄赚取利润。
然而,有一家名叫“双环”的国产汽车厂商却与众不同。它不仅堂而皇之地抄袭本田CRV、宝马X5、奔驰Smart,还反过来将本田告上法庭,理由是本田涉嫌采用不正当竞争手段,干扰双环汽车的正常销售,损害民族品牌的发展。
判决结果出人意料,本田败诉,需向双环汽车赔偿1600万元。
本田与双环之间的诉讼前后持续了12年,过程波折不断、充满离奇色彩,而判决结果却完全合乎法理,本田的律师挑不出任何漏洞,只能接受判决并赔偿。
本田究竟是怎样从被山寨的“受害者”变成打压同行的“垄断者”的呢?这要从双环模仿本田CRV说起。
1
2001年,本田第二代CRV正式上市。熟悉汽车的人都清楚,CRV系列是本田SUV的核心车型,正是它确立了本田在SUV领域的市场地位。
CRV引入中国后,迅速在国内引发了一股SUV热潮。也正是通过CRV,中国消费者才逐渐分清了SUV和越野车的区别。要记住2001年这个时间点,它后来成了本田败诉的关键因素。
与此同时,石家庄一家名为“双环”的小型汽车厂正面临转型难题。双环最初靠模仿越野车起步,可随着国外汽车品牌纷纷进入中国市场,各种新车型不断推出,双环的越野车渐渐卖不出去了。
为此,双环创始人赵志刚去欧洲考察了一段时间,想看看欧洲民众喜欢什么样的车。
很快,他的目光被意大利街头行驶的SUV吸引。当时欧洲市场已经掀起了SUV热潮,而且SUV和越野车在技术上有一些共通之处,双环模仿起来难度不大。于是,赵志刚决定回国后转型生产SUV。
2003年,双环模仿本田CRV推出了自己的SUV。别的企业模仿产品时都遮遮掩掩,双环却反其道而行,给自家SUV取名SRV,就怕别人不知道这是模仿CRV的。
一辆本田CRV售价高达25万,而和它长得一模一样的双环SRV只卖9万。因此,SRV一经上市就受到消费者追捧,一年能卖出1万多辆,成了双环旗下的热门车型。
当时,中国企业模仿国外品牌是很常见的现象。只要不过分,国外品牌通常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双环实在太张扬了,除了车标,外观上的模仿可以说是丝毫不差。
更让人无法忍受的是,连名字都要模仿,竟然叫SRV!长此以往,中国消费者可能会误以为SRV是CRV的子品牌。
是可忍孰不可忍,本田一纸诉状将双环告上法庭,要求双环立即停止销售侵权车型SRV,并赔偿本田3.4亿元的专利损失。
本田的律师信心十足,在法庭上出示了CRV和SRV的对比图。从正面、侧面、后面的照片来看,两款车几乎一模一样。本田律师甚至表示:“现在有很多车主买了双环SRV后,会直接去汽配城换上本田的车标,普通人根本看不出差别。”
同时,为了营造舆论优势,本田还在各大媒体上发布针对双环的负面报道,谴责双环不尊重知识产权,称中国的经商环境令人担忧,还说双环是一家毫无道德底线的模仿企业。
面对确凿的证据,本田以为自己必胜无疑,就等着双环认罪赔偿了。没想到,双环的律师发起了一场绝地反击。
2
双环的反击分两步:第一步,反过来起诉本田不正当竞争,认为本田通过负面报道打压双环,企图垄断中国SUV市场;第二步,双环律师找到了本田CRV的一个致命缺陷——外观专利申请日期存在问题。
正如前面所说,本田第二代CRV于2001年上市,但它在中国的外观专利是2002年才申请的。
《专利法》虽然保护本田CRV的外观专利,但有一项附加规定:如果该外观在专利生效之前,市场上已经有相似外观的产品,那么这项专利就不受保护。
也就是说,本田2002年在中国申请的专利,根本无法保护2001年已在海外上市的CRV。双环完全可以说,自己从2001年就开始研发SRV,研发过程中确实参考了CRV,但谁让本田2001年时没在中国申请专利呢?
本田顿时懵了,律师查阅《专利法》后也哑口无言。主动权就此转移到双环手中,双环律师声称:“由于本田的污蔑,导致双环SRV销量下降,要求本田赔偿双环3.4亿元。”
本田看着双环这种得了便宜还卖乖的行为,气得咬牙切齿。双方又围绕本田是否打压双环、是否涉嫌垄断SUV市场等问题,展开了长达七八年的诉讼。只不过,这一轮本田从原告变成了被告。
吃一堑长一智,本田的教训给所有在华车企敲响了警钟。从此,它们高度重视专利申请时间,一辆车还没上市,就先在中国专利局把所有相关专利都申请好,不给双环这类企业“狡辩”的机会。
胜诉后的双环似乎找到了赚钱的捷径,官司还在进行中,它的模仿之路却越走越宽。
2005年,双环模仿宝马X5推出了SCEO,这次在名字上稍微低调了些,但外观依然和宝马X5一模一样;2006年,它又模仿奔驰Smart推出了小贵族,主打城市女性市场,售价仅为原版车的40%。
奔驰和宝马选择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打算息事宁人。可这让双环更加狂妄,竟然想进军国际市场,带着模仿的SCEO参加了德国车展!
宝马见状,觉得实在太过分了,你在中国制造销售也就算了,还敢来德国抢市场?在奔驰的怂恿下,宝马将双环告上了法庭。与本田不同的是,宝马没有选择在中国起诉,而是在德国提起了诉讼。
谁还没有主场优势呢?双环毫无悬念地败诉了,灰溜溜地回到了中国。
3
2015年,双环起诉本田恶意打压竞争对手、进行不正当竞争、涉嫌垄断SUV市场的官司,终于迎来了最终判决。
双方互相纠缠了12年,双环以全胜告终,法院支持了双环的请求,判决本田败诉,赔偿双环1600万元。
在这12年的诉讼期间,双环的模仿车型依旧在销售,丝毫没有受到影响。但这些车的质量实在让人不敢恭维,双环能模仿本田CRV的外观,却学不来本田的技术。
据车主反映,一辆双环汽车最多开5年就面临报废,小毛病不断,每个月都得进一次修理厂。车主去卖二手车时,车贩子会告诉他:还是送去报废吧,双环的车没人收。
靠耍小聪明赢了本田又能怎样?最终还是失去了市场。当本田向双环支付1600万元赔偿金时,这家模仿车企已经走到了破产的边缘。
一年后,工信部正式取消了双环生产乘用车的资质,双环宣告破产。这家曾经高喊“要生产中国老百姓都能开得起的SUV”、打着民族情怀旗号的车企,终究还是被市场淘汰了。
中国老百姓或许会因为民族情怀为双环买一次单,但双环却沉浸在模仿的舒适区里无法自拔,不去思考如何提高车辆质量,来回报那些用真金白银支持自己的消费者。
反而,它在模仿的道路上越走越兴奋,把本田、奔驰、宝马都模仿了个遍。可谁会为一辆只能开5年的汽车第二次买单呢?
比亚迪在刚开始造车时也模仿过丰田皇冠,但比亚迪的模仿是为了打好基础,为日后的自主研发积累技术。它没有因为F3卖得好就继续模仿其他品牌,而是推出了王朝和海洋两大自主车系。
小聪明只能得逞一时,过硬的质量、良好的使用体验以及合理的价格,才是一家企业长久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