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柳汽在回应理想汽车测试视频时,强调“诚信竞争”原则,谴责贬损行为对品牌声誉的负面影响。这一事件生动展现了企业在激烈市场竞争中的两难:创新推广如何不越界侵犯同业权益?当品牌遭遇公关危机时,透明沟通和伦理坚守成为重建信任的关键。
最近,汽车圈的“瓜”又熟了,而且还是个“硬核”碰撞大瓜!理想汽车在发布首款纯电SUV理想i8时,播放了一段该车型与重卡对撞的视频。视频里,理想i8“稳如老狗”,被撞的乘龙卡车却“四脚朝天”,驾驶室严重变形,简直是“卡车看了会沉默,轿车看了会流泪”。这波操作瞬间引爆网络,吃瓜群众纷纷质疑:这卡车质量是不是“开玩笑”?
很快,眼尖的网友扒出这辆“受害者”正是乘龙卡车,而理想汽车官方发布的视频中,卡车品牌标识被打了码,这波“神操作”直接把事件推上了风口浪尖。理想汽车迅速回应,表示测试是基于用户真实交通会车场景的模拟,全权委托专业的第三方检测机构测试认证,试验场地、测试设备以及市场端随机购买的测试卡车均由检测机构提供,理想汽车未进行任何指定。测试结果也“亮眼”:两次高强度撞击后,理想i8车身结构完好,气囊全开。连测试方中国汽研也出来“盖章”,称测试全过程符合标准,未刻意调节卡车参数。然而,东风柳汽可不买账,直接甩出一纸声明,怒斥理想汽车“严重侵权”,涉嫌“不正当竞争”,不仅贬损了乘龙品牌形象,更可能误导公众,造成安全隐患。东风柳汽强调,乘龙卡车有其独特的安全体系和“真实场景防护”原则,并呼吁行业同仁共同践行“安全为本”、“诚信竞争”和“理性传播”。
这场“对撞罗生门”的背后,折射出当前汽车市场“卷”到极致的营销焦虑。新能源汽车赛道硝烟弥漫,如何在“信息茧房”时代抓住年轻消费者的注意力,成了车企的“流量密码”。理想汽车深谙此道,通过极具视觉冲击力的碰撞测试视频,无疑成功制造了话题,快速提升了i8的关注度,甚至让网友们直呼“这波营销,赢麻了!”。然而,这种“踩着别人上位”的营销方式,即便能带来短期流量,却极易引发同行反弹,甚至触犯法律法规。毕竟,商业竞争不是“零和游戏”,恶意贬低友商,不仅损害了对方品牌,最终也可能反噬自身公信力,让消费者对整个行业产生信任危机。
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这种“非标”碰撞测试的传播,很容易让公众对车辆安全产生片面甚至错误的认知。要知道,乘用车和商用车的安全设计逻辑和测试标准根本就是“两码事”,如同拿短跑运动员和举重运动员的成绩做对比,看似都在“运动”,但规则和目标完全不同。乘用车追求的是在碰撞中保护乘员,通过车身吸能变形来分散冲击力;而卡车作为“道路巨无霸”,在保护自身驾驶员的同时,更要承担起“保障道路其他参与者安全”的责任。它的结构设计和安全标准与乘用车完全不同,比如卡车驾驶室的后移技术就是为了降低事故伤亡率。用乘用车的标准去“碾压”卡车,本身就是一场“不对等”的较量,其结果也无法真实反映卡车的安全性能。这种选择性展示、刻意制造“反差”的营销,是对消费者知情权的漠视,也是对行业健康生态的破坏。
在“流量至上”的时代,企业营销的边界究竟在哪里?当品牌公信力遭遇挑战时,又该如何重建信任?理想汽车和乘龙卡车的这次“碰撞”,无疑给所有企业敲响了警钟:真正的品牌价值,并非依靠“贬损同业”或“制造噱头”来堆砌,而是建立在产品硬实力、透明沟通和诚信经营的基础之上。只有坚守商业伦理,倡导行业共赢,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行稳致远,赢得消费者长期的信任和尊重。毕竟,当“流量”成为唯一KPI,我们是否也可能在不知不觉中,撞碎了商业世界的“玻璃心”,透支了公众的信任?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