岚图汽车五年蝶变:重塑高端新能源车价值逻辑

    本报记者 刘钊

    7月12日,岚图汽车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岚图汽车”)迎来品牌成立五周年。从2020年品牌发布时的“初生之犊”,到如今稳居高端新能源赛道核心阵营,岚图汽车用五年时间勾勒出一条“以用户为中心”的战略主线,同时在技术突破、生态布局与体制机制创新上持续深耕。

    在同日晚间举行的2025岚图用户之夜暨岚图FREE+上市群访活动中,岚图汽车CEO卢放对《证券日报》等媒体记者表示,“五年来,我们一直坚持以用户为中心,与用户从‘陪伴’走向‘共创’。用户的支持,是岚图汽车前行的动力,驱动着岚图汽车不断突破。”

    从“用户中心”到“价值共生”

    卢放表示,岚图汽车从成立之初便确立的“用户型科技企业”定位,到五周年提出“智慧岚图 成就幸福”的品牌主张,其核心战略锚点始终未变。以用户需求为原点,构建可持续的价值创造体系。这种坚守并非僵化,而是在时代浪潮中不断迭代内涵,形成了独特的“变与不变”发展逻辑。

    不变的是“用户至上”的底层逻辑。据了解,岚图汽车内部有一条铁律:所有战略决策必须经得起“用户价值”的检验。这一逻辑渗透到组织管理的每一根毛细血管:从高管团队亲自下场当销售,到研发团队“把用户跑过的路都跑一遍”;从“听劝文化”驱动下的1000余项产品改进,到NPS(净推荐值)60+的服务体系建设,岚图将“用户中心”从口号转化为可量化、可执行的流程。

    卢放在群访中强调:“作为国有企业,我们有责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为此,岚图构建了“用户、效率、目标、结果”八字准则,将OKR管理与用户需求深度绑定,确保组织资源向用户价值倾斜。这种体制机制创新,让这家国企展现出超越民企的市场响应速度。例如与华为合作的ADS4智驾系统,岚图以更少的团队资源实现了比友商更快的落地速度,体现了用户导向下的体系效率。

    变化的是“用户价值”的维度拓展。五年间,岚图汽车对用户价值的理解从“产品满足”升级为“生态共生”。早期聚焦“陪伴用户”,如今则通过“共创”构建价值共同体,深度介入产品迭代,甚至影响企业战略调整。

    更深远的是,岚图汽车将用户价值延伸至产业生态。通过带动武汉汽车产业全价值链重构——从传统燃油车零部件向新能源核心部件转型,从生产制造向研发、软件、服务等高附加值环节延伸,岚图实现了“用户价值-企业发展-产业升级”的正向循环。

    卢放表示:“岚图汽车不仅是车企,更是武汉汽车工业向新能源转型的推动者。”这种战略布局,让岚图汽车的“用户中心”理念具备了产业级的影响力。

    构建“自研+协同”的长期竞争力

    在新能源汽车“智能化下半场”,岚图汽车的战略突破点清晰聚焦于“技术护城河”与“生态协同力”。卢放表示,五年来,岚图汽车技术路线始终坚持“自研为根、合作为翼”,战略布局则围绕“产品矩阵+渠道革新+产业协同”形成闭环,为下一个五年奠定了“不依赖单一优势,构建系统竞争力”的发展基调。

    岚图汽车的技术战略从未陷入“纯自研”或“纯合作”的二元对立,而是走出一条“互补共生”的路径。与华为的深度合作是其重要支点,双方不仅是技术供应商关系,更形成“联合定义产品”的协同模式:华为乾崑智驾ADS 4与鸿蒙座舱5优先搭载于岚图FREE+、知音等车型,得益于岚图汽车团队对用户需求的精准把握与快速响应能力,这种合作被卢放称为“1+1>2的化学反应”。

    同时,岚图汽车从未放弃核心技术自研。逍遥座舱、鲲鹏智驾等自研系统与华为技术形成“双保险”,确保在智能驾驶、座舱交互等关键领域的自主可控。例如其自研的底盘技术达到“媲美百万级跑车”水准,成为差异化竞争力。这种“自研+合作”的平衡,让岚图在技术迭代中保持主动权。既能借力华为的生态优势,又能通过自研积累不可复制的技术资产。

    五年来,岚图汽车的产品布局从“单点突破”升级为“矩阵协同”。早期以岚图FREE切入市场,如今已形成“SUV+MPV”的产品矩阵,覆盖20万元—40万元高端市场,并通过“混动+纯电”双路径满足用户多元化需求。岚图汽车CBO、销售公司总经理邵明峰透露:“2025年20万辆目标的背后,是产品矩阵的协同发力,而非单一爆款依赖。”

    渠道与服务的革新是岚图汽车生态布局的另一支柱。岚图首创“直营+生态代理”模式,既保持用户体验的一致性,又通过生态合作伙伴降低扩张成本。这种模式被邵明峰称为“行业最优解”,他表示,“直营确保用户离我们够近,生态代理确保渠道效率够高。”

    更具前瞻性的是岚图汽车的“产业协同”布局。通过与华为、东风集团等生态伙伴深度绑定,其战略已超越“卖车”范畴,延伸至智慧出行生态。例如基于鸿蒙座舱的车家互联、基于ADS4的高阶智驾服务,未来可能拓展至车队运营、能源服务等领域。卢放强调:“长期主义是一种智慧,岚图汽车的战略从不追求短期流量,而是构建可持续的生态价值。”

(编辑 乔川川)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