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发布2025款汉DM-i,实车已陆续到店。
这次升级不少人围着它转了好几圈,就为看那个新增的激光雷达和体验第五代DM技术。官方数据一公布:搭载第五代DM-i超级混动系统,纯电续航125KM(CLTC工况),百公里亏电油耗仅3.8L,综合续航达到1350KM。这数据一出来,隔壁合资品牌的销售经理估计得连夜改话术。
以前大家还觉得混动车纯电跑个100多公里够用了,结果比亚迪这次用第五代DM技术把油耗和续航双双优化到极致,这不是硬刚是什么?
今天咱就来唠唠,这台2025款汉DM-i到底藏着哪些小心机。
激光雷达+第五代DM技术,比亚迪这次改了啥命门?
说起这次2025款汉DM-i的升级,最抓眼球的变化就是智能驾驶系统的大幅提升。新车搭载了激光雷达,这可不是随便加个配置那么简单。配合DiPilot 300天神之眼高阶智能驾驶辅助系统和Orin X智驾芯片,整套智驾系统的感知能力提升了好几个档次。
你想想看,以前那些20万级的家用车,顶多就是个L2级辅助驾驶,摄像头加毫米波雷达凑合着用,遇到复杂路况就歇菜。现在有了激光雷达,能实现更精准的环境感知,这意味着什么?
城市NOA领航辅助、智能避障、自动泊车这些功能的可靠性大幅提升。
比亚迪工程师在接受采访时透露过,激光雷达能够构建精确的3D环境模型,识别精度比传统方案高出一大截。举个实际的例子,在夜间行驶或者雨雾天气时,普通摄像头可能看不清前方障碍物,但激光雷达依然能准确测距。这对于经常跑高速或者城市通勤的用户来说,安全性提升不是一星半点。而且这套系统还能实现自动跟车变道,在拥堵路段能帮你减轻不少驾驶疲劳。
以前这种配置只在30万以上的新势力车型上才能见到,现在比亚迪把它装到16.58万起售的汉DM-i上,这波操作确实够狠。
再说说这次升级的核心——第五代DM技术。新款汉DM-i的纯电续航是125KM,乍一看好像没有那些增程式车型的200多公里唬人,但在于它的亏电油耗只有3.8L。
什么概念?
相当于你上下班通勤如果每天往返50公里,充一次电能开两天多,即使电池没电了继续跑长途,油耗也比绝大多数燃油车还要低。这背后是比亚迪对整套动力系统的深度优化,1.5T发动机最大功率115千瓦,前置电机最大功率200千瓦,系统综合功率达到310千瓦,百公里加速仅需6.9秒。
这套动力系统的厉害之处在于能量管理的精细化。新车搭载的18.316千瓦时刀片电池,虽然容量看起来不算特别大,但通过精准的电池管理系统和能量回收技术,把每一度电都用在刀刃上。日常通勤基本可以纯电行驶,周末想去郊区玩也不用担心续航,满油满电综合续航1350公里,从北京开到上海都不用中途加油。
对比那些增程式车型,虽然纯电续航长但亏电油耗往往在5升以上,长途跑下来油费可不便宜。比亚迪这次算是找到了一个平衡点,既保证了日常通勤的纯电体验,又兼顾了长途出行的经济性。
说到底盘升级,这次2025款汉DM-i也没含糊。全系标配前麦弗逊加后五连杆独立悬架,还配了FSD可变阻尼减振器。五连杆悬架在同级别车型里算是比较少见的配置,它的好处就是能更好地过滤路面颠簸,保证后排乘坐舒适性。
你开车过减速带的时候就能明显感觉到,车身姿态很整,后排乘客不会被颠得难受。而FSD可变阻尼减振器更是个好东西,它会根据路况实时调整悬架的软硬程度,过减速带时偏软保证舒适,高速过弯时又能提供足够的支撑性,让车身侧倾更小。
高配车型还搭载了云辇-C智能阻尼车身控制系统,这原本是30万级车才有的配置。这套系统能够主动调节悬架阻尼,应对各种复杂路况。你想想看,同样是20万级的车,合资品牌像丰田凯美瑞双擎还在用传统的前麦弗逊加后多连杆,没有可变阻尼功能。
部分自主品牌为了控制成本,后悬架甚至还在用扭力梁。比亚迪这次把五连杆悬架和可变阻尼系统下放到这个价位,确实是在配置上卷到了极致。
激光雷达+底盘升级,是噱头还是真有料?
很多人第一次听说20万级的家用车搭激光雷达,可能还停留在这是新势力高端车专属配置的印象里。确实,之前激光雷达基本都出现在30万以上的车型上,像小鹏、蔚来的旗舰车型才会配备。但比亚迪这次把它装到售价16.58万起的2025款汉DM-i上,背后的考量可不简单。
咱先说说激光雷达到底有啥用。传统的辅助驾驶系统主要靠摄像头和毫米波雷达,摄像头能看到画面但测距不准,毫米波雷达能测距但分辨率低,两者结合起来勉强能用。
但激光雷达就不一样了,它通过发射激光束来扫描周围环境,能够精准测距并构建3D模型。举个例子,前方路上有个纸箱子,摄像头可能识别不出来这是个什么东西,毫米波雷达只能知道前面有障碍物。但激光雷达能准确判断出这是个纸箱还是石墩,车辆就能做出更合理的避让决策。
夜间行驶和恶劣天气时,激光雷达的优势就更明显了。摄像头在光线不足或者雨雾天气下识别能力会大幅下降,但激光雷达不受这些因素影响,依然能保持稳定的探测能力。这对于经常需要夜间行车或者在复杂天气条件下驾驶的用户来说,安全性提升非常明显。
配合DiPilot 300系统,新车能够实现城市NOA领航辅助,在城市道路上自动跟车、变道、避让行人,大大减轻驾驶负担。
再说说底盘方面的升级。2025款汉DM-i全系标配后五连杆独立悬架,这在20万级车型里真不多见。五连杆悬架的结构比普通多连杆更复杂,成本也更高,但好处是能够更精准地控制车轮的运动轨迹。
实际驾驶中你能感受到,过弯时车身姿态更稳,后轮的循迹性更好。特别是在高速过弯或者紧急变线时,五连杆悬架能提供更好的支撑,让你对车辆的控制更有信心。
FSD可变阻尼减振器也是个实用的配置。传统减振器的阻尼是固定的,要么偏软舒适但支撑性差,要么偏硬运动但舒适性不好。可变阻尼减振器就能兼顾两者,它会根据路况和驾驶模式实时调整阻尼大小。你在城市道路慢速行驶时,减振器阻尼偏小,过减速带很柔和。上了高速或者激烈驾驶时,阻尼自动变大,提供足够的支撑性。
这种智能化的调节让驾乘体验提升了一个档次。
高配车型上的云辇-C智能阻尼车身控制系统就更厉害了。这套系统不仅能调节阻尼,还能主动控制车身姿态。比如在加速时抑制车头抬起,刹车时抑制车头下沉,过弯时减少车身侧倾。这些主动控制能让车辆在各种工况下都保持最佳姿态,乘坐舒适性和操控性都能兼顾。
你想想看,这种配置以前只在奔驰、宝马的高端车型上才有,现在20万出头就能体验到,性价比确实很高。
对比同级别的合资车型,差距就很明显了。丰田凯美瑞双擎虽然也是混动,但底盘用的还是传统的前麦弗逊加后多连杆,没有可变阻尼功能,舒适性和操控性都比较一般。本田雅阁锐·混动情况也差不多,底盘调校偏舒适,但缺乏运动性。
而且这些合资车型基本没有激光雷达,智能驾驶辅助系统还停留在L2级别,功能比较基础。比亚迪这次用更低的价格,提供了更高阶的智驾系统和更好的底盘配置,这波降维打击确实够狠。
为啥说这次升级是重新定义20万级混动?
现在买混动车的用户,需求其实挺明确的。一是省油,毕竟现在油价不便宜,长途出行能省一笔是一笔。二是省心,日常通勤能用电就用电,既环保又经济。三是智能化,特别是年轻用户,对辅助驾驶、车机系统这些智能配置的需求越来越高。
2025款汉DM-i这次升级,恰好解决了这三个痛点。
先说省油这块。3.8升的百公里亏电油耗,这个数字在混动车里算是相当出色的。你想想看,即使电池完全没电了,油耗也只比普通A级轿车略高一点。如果日常通勤距离在50公里以内,基本可以全程纯电行驶,一个月下来可能都不用加一次油。
周末想去周边城市玩,满油满电1350公里的综合续航,从北京开到上海都够用。这种既能当电车用又不怕长途的特性,确实很适合现在的用车场景。
对比那些增程式车型,虽然纯电续航能到200公里甚至更多,但亏电油耗往往在5升以上,有些车型甚至能到6升。你算笔账就知道了,如果经常跑长途,亏电状态下的油耗差距累积起来可不少。而且增程式车型的发动机基本只用来发电,能量转换效率不如插混高。
比亚迪的第五代DM技术,发动机既能发电又能驱动车轮,能量利用效率更高,这也是为什么亏电油耗能控制得这么低的原因。
再看智能化方面。激光雷达加DiPilot 300系统,让2025款汉DM-i的智驾能力提升了好几个档次。城市NOA能够在城市道路上自动导航辅助驾驶,自动跟车、变道、避让行人,应对复杂的城市路况。高速NOA在高速公路上更是如鱼得水,自动保持车道、智能巡航、自动超车,长途驾驶轻松不少。
还有智能泊车功能,无论是侧方停车还是倒车入库,系统都能自动完成,新手司机再也不用担心停车难了。
这些智驾功能在同价位的合资车型上基本看不到。丰田凯美瑞双擎虽然也有TSS安全系统,但功能比较基础,就是个自适应巡航加车道保持,遇到复杂路况还得驾驶员接管。本田雅阁锐·混动的Honda SENSING系统也差不多,缺乏高阶的辅助驾驶功能。
而且这些合资车型的车机系统还停留在上一代水平,智能化体验和比亚迪DiLink系统差距明显。
底盘舒适性这块,2025款汉DM-i的优势也很明显。五连杆悬架加可变阻尼减振器,让车辆在舒适性和操控性之间找到了很好的平衡。你日常通勤时感觉车辆很舒适,过减速带很柔和,后排乘客也不会被颠得难受。周末想去山路跑跑,悬架又能提供足够的支撑,过弯信心很足。
高配车型的云辇-C系统,舒适性甚至能媲美一些30万级的豪华车。
价格方面,2025款汉DM-i的起售价是16.58万,顶配也就22.58万。这个价格能买到激光雷达、第五代DM技术、五连杆悬架、高阶智驾系统,性价比确实很高。你去看看同级别的合资混动,凯美瑞双擎起售价就要17万多,雅阁锐·混动也差不多,而且配置还不如汉DM-i丰富。
自主品牌里虽然也有一些性价比不错的车型,但在技术成熟度和品牌影响力上,比亚迪确实有优势。
从市场反馈来看,2025款汉DM-i上市后关注度很高。很多原本考虑合资混动的用户,看到比亚迪这次的升级后都开始观望。毕竟同样的预算,能买到更先进的技术、更丰富的配置,谁不心动?
而且比亚迪这几年在新能源领域的积累有目共睹,技术成熟度和可靠性都有保障,这也是很多用户选择它的重要原因。
网友都在问:这车值得买吗?配置怎么选?
实车到店后,网上的讨论确实很热闹。很多人都在问同样的问题:激光雷达版值不值得加钱?
125公里的纯电续航够不够用?
现在入手会不会后面降价?
咱就挑几个大家最关心的问题聊聊。
先说激光雷达版值不值得。这个真得看你的用车场景。如果你经常跑高速,或者城市通勤路况比较复杂,想要智能辅助驾驶减轻驾驶负担,那激光雷达版绝对值得考虑。DiPilot 300系统配合激光雷达,能够实现更精准的环境感知,城市NOA和高速NOA的可靠性都很高。
特别是夜间行车或者雨雾天气,激光雷达的优势非常明显,安全性提升不是一星半点。但如果你只是日常代步,路况比较简单,预算又有限,那中低配的L2级辅助驾驶也够用。毕竟基础的自适应巡航、车道保持这些功能都有,应付日常驾驶没问题。
关于纯电续航够不够用,这个问题要分情况看。官方给出的CLTC工况续航是125公里,实际使用中会根据驾驶习惯、空调使用、气温等因素有所浮动。参考比亚迪其他车型的经验,夏天开空调的话,实际续航大概在100到110公里左右。冬天开暖风,续航可能会缩水到80到90公里。
但即使没电了,亏电油耗也只有3.8升,完全不用担心油费问题。
如果你每天通勤距离在50公里以内,基本可以把这车当纯电车用。晚上回家充满电,第二天上下班完全够用,一个月可能都不用去加油站。周末想去郊区玩,提前充满电出发,来回100公里左右也能覆盖。
即使偶尔跑长途,满油满电1350公里的综合续航,从北京开到上海都不用中途加油。这种灵活性确实是纯电车和传统燃油车都比不了的。
价格方面,很多人关心现在入手会不会吃亏。从比亚迪以往的定价策略来看,新车上市初期基本没有优惠,保持官方指导价销售。但一般3到6个月后,可能会有一些小幅度的优惠,几千到一万左右。
如果你着急用车,而且很看重最新的技术配置,比如激光雷达、第五代DM技术这些,那现在入手不亏。新车刚上市,配置是最新的,技术也是最先进的,早买早享受。
但如果你不着急,可以等到双11或者年底冲量的时候再出手。那个时候经销商为了完成销量任务,可能会有一些置换补贴或者赠送充电桩之类的优惠。而且等几个月,网上会有更多的用车反馈和测评,你能更全面地了解这车的优缺点,做出更理性的决策。
另外,老款汉DM-i现在可能有清库存的优惠,如果预算比较紧张,也可以关注一下老款的优惠幅度。
配置选择方面,如果预算充足,建议上高配的激光雷达智驾版。这个版本不仅有激光雷达和DiPilot 300系统,底盘还配了云辇-C智能阻尼车身控制系统,舒适性和智能化体验都是最好的。如果预算有限,中配的尊荣型也是个不错的选择,该有的配置基本都有,五连杆悬架和FSD可变阻尼减振器也都配齐了,日常使用完全够用。
入门的舒适型虽然价格最便宜,但配置相对简单一些,适合对配置要求不高、纯粹看重性价比的用户。
还有人问五连杆悬架实际体验怎么样。这个真得去店里试驾才能感受到。理论上五连杆悬架的结构更复杂,能更好地控制车轮运动轨迹,过滤路面颠簸的效果也更好。
实际开起来你会发现,过减速带时车身很整,后排乘客不会被颠得难受。高速过弯时车身侧倾也比较小,给你的驾驶信心更足。如果选了高配的云辇-C版本,舒适性甚至能媲美一些30万级的豪华车,这个真不是吹的。
结语:比亚迪这步棋,不只是技术升级那么简单
从搭载激光雷达到升级第五代DM技术,从五连杆悬架到3.8升的亏电油耗,2025款汉DM-i看起来是个常规改款,但实际上是对用户痛点的打击。既要省油又要智能,既要舒适又要性价比,比亚迪这次算是把用户需求拿捏得死死的。
这波操作不仅刷新了20万级混动车的标准,也给合资品牌上了一课。什么叫用户需要什么就造什么,什么叫真正的技术下放。以前那些只在豪华车上才有的配置,现在20万出头就能买到,这种性价比确实让人很难拒绝。
2024年的新能源战场,比亚迪已经不再是追赶者,而是规则制定者。从刀片电池到第五代DM技术,从DiLink车机系统到DiPilot智驾系统,比亚迪在技术积累上确实有底气。这次2025款汉DM-i的升级,就是这种技术实力的集中体现。
下次再有人问混动车值不值得买,咱就指着汉DM-i说:看看这技术,看看这配置,16万多就能拿下,还犹豫什么?
125公里的纯电续航应付日常通勤绰绰有余,3.8升的亏电油耗跑长途也不心疼,激光雷达加持的高阶智驾让你开车更轻松,五连杆悬架保证全家人都坐得舒服。这样一台面面俱到的车,确实值得好好考虑。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