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下新款Nissan Sentra的启动键,仪表盘立刻活了过来,两块12.3寸联屏犹如夜色里镶嵌的双眼,冷静地扫视着驾驶者的一切。手落在方向盘上,粗壮的阻尼感从内芯传递出来,缓冲着那些不安与躁动。没有轰鸣,没有灯红酒绿,只有一只机械巨兽在思考今天该用哪种方式跟城市对话。你不会知道下一秒会是谁在车流中突然变道,也不会知道8支Bose音响会在午后送上哪首无关紧要的流行乐,但你绝对能确定一件事——一台承载“新世代设计语汇”的日产,正准备重新上路。
我们见过无数所谓的“全新改款”;每一次更新都像调酒师给Gin Tonic里丢一片不同颜色的柠檬。看上去复杂,喝下肚大都千篇一律。但这一次的Sentra,仿佛真在把数字化、空气力学、舒适性和安全配置一股脑儿装进了一部家用紧凑型轿车。工信部前脚刚刚曝光中国市场的新Sylphy,北美日产就后脚甩出美规大改款,姿态颇有‘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即视感。
外型这个玩意,品牌永远喜欢用“流线型”“张力”“内敛”这类词来自我陶醉。如果有一天警察局接警,内容是“有辆新车颜值太高,路人频频侧目司机分心险些出事”,那大概各大车企公关部都希望是自己造出来的。全新Sentra的V-Motion水箱护罩神似一把倒立的镰刀,LED头灯形如清晨两条醒目的眼袋,灯光没亮时还会变成黑色,低调的美学和工程师的中年审美在此达成某种程度的和解。你不一定会因为颜值选它,但它肯定不会让你在车库刷手机时丢尽脸面。
车侧的“高质感氛围”,大多是靠造型师和风洞实验室一起熬夜画出来的。掰开说无非是缩小轮拱,优化后视镜,设计行李厢和平整车底。空气力学效率提升,风阻降低,说白了就是让油耗少那么一丢丢。但别太认真,这种进步很大程度是测试用仪器比上一代更认真罢了——毕竟让一台家用轿车达到F1赛车的气流稳定性这事,工科生也只敢在梦里吹牛。轮圈倒是,新出了16、17、18吋三种规格,满足不同消费者在“凑热闹”上的多样追求。简洁的贯穿式尾灯,加上车尾收敛的风格,似乎在劝导你——别让荷尔蒙太多余,城市就是需要你平静地停好车。
进入车内,数字化和实体按键的拉锯战正如新剧里的权力斗争。日产的设计师好像明白了什么,没一窝蜂把所有按键变成屏幕碎片,而是给了用户“能摸能看,能划能按”的体验。两块大屏一体,空调出风口做了三矩形修饰,再配上触控式空调面板和64色气氛灯。如果你喜欢对着屏幕说“嘿Nissan”唤醒导航,或者在中控台摸索无线充电区混个免费咖啡杯,那这内饰设计无疑是给你备好的。
但是,数字化并不意味着失去驾驭的乐趣。美规新Sentra搭载了2.0升自然进气引擎,最大149匹马力和20.2公斤米扭力,配上Xtronic CVT变速箱和新增的Sport模式。作为一个对0-100加速没什么实际需求的普通司机,你体验到的基本就是起步更顺,加速更自然,以及油门反应(据说)更热血。热血到什么程度?那就看你是否愿意在路口挂Sport跑赢隔壁大叔的电动SUV。顺便一提,日产的工程师很认真地把车身刚性提升了6%,装了加大型动态阻尼器和全新减震阀。如果你开着车去跨省看病人,这舒适和稳定也许能让副驾多睡两个小时。至少现在坐Sentra后排的人,不会因为路上坑洼而把高尔夫球袋当成救命抱枕。
辅助驾驶系统往往是“写在最后但决定格局”的那一笔。全新Sentra新增了盲点修正辅助。你尝试变道时,如果盲区有车,系统会直接干预让你不得不重新思考人生。全车系标配智能定速,ProPilot Assist能选配,还有自动刹车(带行人侦测)、前方碰撞预警、车道偏离预防、远光灯辅助、交通信号辨识。10具安全气囊,配齐了。如果你觉得这些配置已经让安全和科技到了极致,那只能祝你在实际道路上别碰到开着热情泛滥但智商低于平均线的同路司机。
说句不太负责任的玩笑,每次车企推出数字化新设计,难免让人怀疑:这些新屏幕、灯效、按键与功能,究竟是为了满足人类进化的需要,还是给工程师和设计师在PPT里多添几页可炫耀的作品?在警务系统和事故数据面前,车的颜值、数字化变化最终都会被归结到“司机是否分心”,“系统是否及时响应”,而不是“内饰够不够现代”,“灯光够不够炫酷”。
新款Sentra给了市场一套“趋于完美但略带无趣”的答案——你要流行设计语汇,它有;要数字化,它给;要舒适静音、行李厢装载好,连推婴儿车都替你想好;你痴迷安全辅助,能装的都装了。如果你愿意支付尚未公布但一定不会太便宜的价格,它甚至能成为你对美国街道、职场通勤、郊区散心的又一次温柔妥协。
最后,一个在汽车圈里常被问却没人认真回答的问题:我们选择一盘冗余的数字化与设计创新,究竟在追逐什么?是使用真实体验的优化,还是对‘新鲜感’的不断焦虑?Sentra大改款提供了极致理性与人性之间一份平衡,问题是,进化的道路会让我们最终只用屏幕去感知世界吗?
车子开出停车场,屏幕上光影流转,余温尚存。你的选择也许无关创新、有关生活;也许无关设计,只关乎某一个用力踩下油门的清晨。你愿意在数字化与实体之间继续摇摆,还是早已习惯让系统给自己判定人生的下一步?
本文以弘扬社会正能量为宗旨,若存在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通过官方渠道反馈,我们将及时回应。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