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汉L、唐L上市,为啥全程避战友商?比亚迪会不会哪天也加入互撕,毕竟流量诱惑这么大?

最近刷短视频,从"数码闲聊站"到"车圈老司机"的直播间,全在吵一件事,2025年以来,各车企轮番发力,有的在发布会上暗戳戳对标竞品参数,有的打出"某品牌续航虚标"的旗号,还有品牌在营销文案中对标友商。

可就在这硝烟弥漫的时候,有网友翻出老照片。2025年比亚迪汉L、唐L上市发布会上,王传福上台只说了句"我们不评价别人,做好自己",台下媒体当场懵圈。更绝的是,10月最新销量一出来,比亚迪当月狂销44万多辆,创下年内新高,而前三季度净利润233亿多元,虽然看起来同比有所下降,但总销量方面明显领跑行业,网友调侃:"别人忙着打架,比亚迪蹲着数钱?"

那问题来了,比亚迪真的"怂"了吗?这背后到底藏着什么生意经?

2025年比亚迪汉L、唐L上市,为啥全程"避战"友商?

想起来还有点意思。

比亚迪汉L、唐L上市,为啥全程避战友商?比亚迪会不会哪天也加入互撕,毕竟流量诱惑这么大?-有驾

2025年,比亚迪正式上市了新车型汉L和唐L。汉L起售价才20.98万块钱,唐L也进入了20万级市场。

按往年的套路,这种级别的大发布会要么暗戳戳对比竞品参数,要么直接放话"吊打XX",可这次王传福上台就说了一句"我们不和别人比谁嗓门大,只比谁更懂用户"。

整场发布会过程中,PPT里压根没提过友商的名字。连技术对比环节都只拿自家老款车型的进步幅度来说事。要知道这可不是比亚迪的传统作风啊,2023年还怼过"增程式落后论"呢。

当时台下的媒体反应挺有意思,不少人当场就皱眉了。有媒体嘀咕:"这不像比亚迪呀,怎么整得这么佛系。"结果没两天,关于汉L的讨论话题反而炸了。

那比亚迪在发布会上"避战"了什么呢?仔细拆开看,能看出三个关键细节。

第一个细节是技术发布只讲"自己比自己强"。

比如汉L搭载的刀片电池,发布会上只说"相比2024款能量密度提升15点,低温衰减降低20点",就这么简单讲,压根没提什么"比某某品牌电池多跑50公里"这样的对标说法。

智能驾驶这块也是同样的套路,只强调"无图城市NOA覆盖全国98的道路",完全没有什么"比某新势力覆盖率高"的言论。

这就挺有意思了,人家明明有这个底气说出来,反而偏偏不说,到底在想什么呢?

第二个细节是价格定得"很克制"。

汉L混动版起售价20.98万块钱,这个定价低出了业内不少人的预期。要知道竞品同级别车型普遍都定价在22万到25万之间,比亚迪这波属于"加量还降价"的打法。

唐L混动版更是直接杀进了20万级市场。这种定价逻辑看起来虽然利润空间会被压低,但从销量的角度看,定价策略其实是在用实际行动说话,而不是靠营销文案去吹。

第三个细节是营销话术"佛系到有点离谱"。

比亚迪汉L、唐L上市,为啥全程避战友商?比亚迪会不会哪天也加入互撕,毕竟流量诱惑这么大?-有驾

以往比亚迪的销售顾问最爱说的就是"我们比XX品牌电池更安全",现在话术变了,变成了"您开过比亚迪的车吗,试试就知道了"。

这三个细节放在一起看,就能看出一个特别的现象:比亚迪这次不拿友商说事,而是把所有的力气都用在了自己身上。

有网友做过对比,隔壁吉利银河的发布会用了8分钟的时间来对比比亚迪,长城魏牌更是做了一张"友商短板对比表",结果呢,10月销量一出来,吉利银河E8只卖出了6000多辆,魏牌蓝山DHT混动版勉强破4000辆。

而比亚迪呢,10月整个月销量就破了44万辆,相比之下明显是"不跟傻子打架,专心卖自己的货"。

那关键问题就出现了。

其他车企靠"碰瓷营销"去博眼球,比亚迪为什么敢"闷声发财"?这背后可不是什么运气,而是实打实的硬实力在支撑。

比亚迪"不拉踩"的底气,到底是啥?

比亚迪的底气来自哪里,其实只要看三个方面就能看透。

第一个方面是技术储备厚到没必要硬刚。

2025年比亚迪的研发投入有多狠呢?上半年就投了309亿块钱,同比增长达到了53倍的幅度。全年的研发投入按这个节奏下来,预计要在600亿到700亿的范围之间。

这意味着每个工作日,比亚迪平均在技术研发上就要烧掉接近3个亿。换个角度理解,这就像一个企业把赚的钱里的一大部分都砸进了研发这个无底洞。

专利数量怎么样呢?截至2025年3月,比亚迪的全球专利申请数突破了5.9万项,授权专利有3.58万项。这个数字什么概念呢,按照行业平均水平,大部分传统车企一年的专利申请量不过千位数,比亚迪已经是五万多了。

在刀片电池这块,虽然说全球市占率没有到达之前说的那个数字,实际上是在22多,但这已经是全球第二梯队的领先位置。DM-i混动系统累计装机量早就破了1000万台,这个数字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在混动车型这个赛道上,比亚迪已经占据了绝对的话语权。

天神之眼的智驾系统刚发布,现在已经能在高速上实现"端到端自动驾驶"。汉L搭载的激光雷达加摄像头融合方案,识别精度达到了0.1米,这比行业平均水平高了一大截,这种技术领先根本就不需要靠嘴皮子去说,数据就摆在那儿。

说起来有点讽刺的就是,技术储备越厚实的企业,反而越不需要去营销里面吹牛。

第二个方面是供应链稳到不怕别人卡脖子。

比亚迪是全球唯一一家掌握"电池、电机、电控加芯片"全产业链的车企。这是什么概念呢,意思就是从最底层的核心零件,到中层的各种控制系统,再到最上层的整车集成,每个环节比亚迪都能自己玩。


自产芯片产能在不断扩张中,尤其是在功率半导体这块投入特别大。这就意味着,其他车企依赖的供应链断掉的那天,比亚迪可能早就有备选方案了。

比亚迪汉L、唐L上市,为啥全程避战友商?比亚迪会不会哪天也加入互撕,毕竟流量诱惑这么大?-有驾

碳酸锂的价格现在怎么走的呢?去年还在30万块钱一吨的范围上下波动,现在呢,比亚迪通过自建盐湖提锂项目,硬生生把成本压到了15万块钱一吨。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同样的售价下,比亚迪的利润空间比友商要高个10到15倍的幅度。这个差距积累下来,就是几十个亿的利润差。

供应链的话语权决定了企业能不能活得长久。

第三个方面是用户口碑用脚投票。

截至2025年10月,比亚迪的累计销量超过了370万辆。这个数字什么概念,这意味着这些购买了比亚迪的用户,他们用自己的真金白银去投票了,投出了对比亚迪产品的认可。

汉家族的车型复购率特别高,虽然具体数据没有公开,但从销量的稳定性上就能看出来。有一位老车主说得特别实在,他2021年买的秦PLUS混动版,三年来没去过4S店修过,现在要换车了,转身就又奔比亚迪的汉L去了。

为什么会这样,就是因为口碑到位了。一辆车的好口碑,在互联网时代的传播力有多强,就不用多说了。比亚迪的售后服务网点覆盖全国2000多家,连西藏阿里这样的偏远地区都能修车。

这种"靠谱"能换来的,比任何嘴上喊"遥遥领先"这样的营销口号都实在得多。

用户这个东西,不会骗人。他们会用脚投票,用钱包投票,用复购率投票,这就是比亚迪能够"怂"着闷声发财的最根本的底气。

越"怂"越赚钱,比亚迪的"反内卷"逻辑成立吗?

现在问题就出现了,别的车企打得热火朝天,比亚迪躲在一边卖车,真能赚更多的钱吗?

数据可不会骗人。看2025年前三季度的财务数据,比亚迪的营收达到了5663亿块钱,这是个创历史新高的数字。净利润是233多亿块钱,虽然从数字上看是同比有所下降的,但这个现象其实反而说明了更有意思的东西。

利润下降的原因是什么呢,就是因为产品降价了,销量涨了,但利润率有所压缩。这说明什么,说明比亚迪在用更激进的价格策略去争夺市场份额,而不是靠营销文案去提价。

前10个月的累计销量就已经达到了3701万多辆。整个行业2024年全年也就这么多,比亚迪今年还没完成全年,就已经快要追平去年的全年数字了。

比亚迪汉L、唐L上市,为啥全程避战友商?比亚迪会不会哪天也加入互撕,毕竟流量诱惑这么大?-有驾

更绝的是海外市场的表现。前三季度海外销量已经达到了70万多辆,这个增速有多快呢,同比暴增了130多倍的幅度,这什么概念呢,这说明比亚迪在全球市场上正在快速扩张。

10月单月的出口量就达到了8.3万多辆,这个数字意味着比亚迪每个月都有接近10万辆的新车运往海外,这就是一个全球化车企的表现。

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越怂越赚钱"的逻辑真的成立吗?

背后其实隐藏着一套"长期主义"的算法。

对消费者这一块,比亚迪的逻辑就是不扯虚的头衔,把钱花在刀刃上。比如汉L比前款多花的研发费用,换来的就是多了50公里的续航和更流畅的智驾体验。这是硬实力的提升,消费者能摸得着,能感受得到。

对行业这一块,比亚迪不搞恶性竞争,反而带动了全行业去卷技术。2025年主流车企的研发投入同比涨幅都在25多,电池能量密度和智驾水平全行业都在集体进步。

对自己这一块,比亚迪避开了"流量陷阱",专注在了产品迭代上。比亚迪每年推2到3款重磅新车,但每一款都是"升级版"而非"争议版"。争议会给你短期的流量,但升级的产品才能给你长期的增长。

业内有人分析,这就像比亚迪用的是"降维打击"的策略,当别的企业还在泥潭里互相拽头发的时候,比亚迪已经开着坦克往山顶冲了。

网友吵翻了,这些质疑你咋看?

"不怼友商真的不是太软了吗?该硬刚时还得刚啊。"这是网络上最常见的一个质疑。

回答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硬刚不一定等于有效。2024年某品牌靠骂竞品直接月销破了5万,结果到了2025年被曝光虚假宣传,销量直接腰斩。消费者早就不吃"嘴炮"那一套了,靠谱的产品才是王道。

"比亚迪会不会哪天也加入互撕,毕竟流量诱惑这么大?"也有网友这么问。

短期内难。因为现在摆在比亚迪面前的数据很清楚,销量和利润已经证明了"不吵架也能赚钱"这个逻辑成立。王传福曾经说过的一句话,"我们不想当网红,只想做百年企业",这说明企业对自己的定位特别清楚。

"其他车企学比亚迪不互撕行不行呢?"这个问题其实问得特别好。

答案是难。因为这不是一个单纯的营销策略问题,这是实力的问题。没有刀片电池的底气,你敢说"不比参数"吗?没有全产业链控本的能力,你敢说"不拼价格"吗?

比亚迪的"怂",其实是"实力允许的低调"。这是一个特别重要的区别。

结语

比亚迪给整个车圈上了一课。赚钱的最高境界,不是让对手"吵无可吵",而是让消费者"选无可选"。

从2025年这场"车圈营销大战"就能看出,比亚迪用44万多辆的单月销量和海外销量暴增的数据证明了一件事,"不拉踩友商"不是怂,而是一种更高级的商业智慧。

把精力放在造好车上,让用户用钱包投票,这比任何嘴上的胜利都实在。下次再看到谁家的发布会又在"互怼",不妨问问自己,这车要是真那么好,为什么不拿实力说话,非要靠营销对标来博关注呢?

毕竟,消费者的眼睛是雪亮的。越"低调"的比亚迪,反而越能掌握市场的主动权,越能赚到真金白银的钱。这就是2025年车圈最有意思的一个现象。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