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车门时,我突然被一股微弱的电池味包裹,像门口那家早点摊的油滋滋新鲜油条,挺反胃的。刚才跟朋友聊,问他什么时候换的电动车,他笑着说:补个电,要赚差价,不打折。其实不难想象,这几年电动车除了颜值、续航,最大的变革大概就是这V2G(也就是车能充能放,和电网互动的能力),像个电池钱包一样变得越发重要。
我翻了翻一份调研,今年中国新能源市场大概有1300万销量(这个数字体感偏大,但差不多),保有量也超了3000万,估算中大概有8%的比例正准备或支持V2G。说真的,体验过阳光下快充的车主会觉得还挺方便,但凡有放电高峰时的差价收益都让人心动。你会想,究竟有多少人真的愿意每天多折腾几次充放电?这事,不只是电池钱的问题,更多还涉及时间成本。
我记得招商车市的销售某天跟我讲:你知道吗,现在车主买电动车,不只看续航,更关心这车能不能帮他们省点钱。一台大概60度电容量的车,支持放电2000次,收益大约能攒个6万元左右(体感也就这个价),那啥,你在家蹲着,靠卖电就能赚点零花钱?听着蛮美的,但实际操作中,又能实现到什么程度?我自己其实挺怀疑的。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发现我曾记得一张图,讲电池的生命周期——1000到2000次循环,才是真正的硬杠。当年宁德时代的科学家们说,他们可以把这个循环数提升到8000次,甚至上万次(这不太确定,是看他们公布的资料大概推算的),这意味着赚的钱能翻几番。可,我心里隐隐觉得,技术再厉害,人类的使用惯怎么改变?还能坚持每次都高频次放电吗?哎,也许我太自信了。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好像遗漏了点什么。对,是,电池质量的保障和质保体系。没有保障,车主怕的还是电池会掉价、损坏,G点都没过去,怎么敢任性充放电?我猜长寿命的电池会成为核心竞争点。你有没有想过,电池一旦能用五六万次循环,放电收益还能是多少?而且,伴随着政策扶持,补贴、优惠叠加,V2G会不会像我想的那样普及得太快反而让人措手不及?
你可能会问:普通用户的收益到底有多大?我也试算过。假设平均支持放电60度电,每次赚0.5元一度,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放2000次,就是万元出头。那对于一个上班族,能兑现为每天额外几块零花钱,也算是兼职的一部分了。核心问题是,愿意或者有空每天折腾的人少,反而接受低调赚点差价的车主更现实。这个折腾的门槛其实不高,比如把车拆个能放电的装置,装好之后,基本不用,车子自动调节充放电,不费事。
但直觉告诉我,如果真要走规模,车联网的技术基础要变得很稳定,充放电的调度要聪明。我一直觉得,技术其实不复杂,关键是政策和生态的配合。广州那次通知,居然鼓励补贴充电桩,甚至让充放电变得有钱赚的样子,真是让我觉得这个行业正在大步进入兑现期。
行不行?我会问:这东西会不会变味?很多事情一开始说好像是绿色、节能、赚差价,到最后可能变成充放电的服务卖点,好像未来的电池会变成一种高配版的现金机器。还是得看车主心态和效率。比如我,也一点都不想每天折腾,充电就算了,短时间内让电池多循环几次,成本、高温、寿命,我都没想过。
有个细节我没仔细想过——如果我家附近全是带V2G功能的充电桩,那我每天都能自动赚点差价——大批量堆起来,可能的确会带来点钱途。但问题是,全城的电网、充电桩、电池商都要配合,利益怎么分配,可能会变得很复杂。你觉得呢?这技术普及的速度会不会比预想得快?还是得看政策怎么引导,最后还得看车主心里:你会不会为了多几百块钱,去把车变成电池银行?
我突然意识到,这个想法还挺有趣的。有一天,市场会不会变成你家的车变成虚拟电厂,邻居们一起共享收益?这就像大家都在用共享经济一样。硬要说,V2G就是未来很大一部分家庭的能源钱包。但话又说回来,到底值不值得,这还是得看每个人的心态和惯。
你觉得这个趋势会持续多久?我其实心里没底,但能感受到,未来这玩意会越走越快。这个普通人在家靠卖电赚点零花的梦,或许真快要成为现实了。只要愿意花点时间,搞个智能充放电的玩具,就可以在智慧能源的版图里占一席之地。你会愿意让车每天自动折腾,给电网充点钱吗?还是觉得麻烦得不行?
也许留给我的是两个问题:第一,电池的长寿命是不是没那么容易实现,还是说技术已远远超出我的想象?第二,当车变成移动电源,我们的生活会不会变得更碎片化?这细节,感觉挺触动人的。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