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老百姓买车,心里头总有个疙瘩,那就是卖到国外的车和咱们自己家里买的车,到底是不是一回事?
这个疑问不是一天两天了,很多人都觉得,一些汽车厂家可能会搞“特殊对待”,出口的版本用料扎实,安全配置给得足,而卖给国内的版本,在一些看不见的地方,可能就悄悄地省了点成本。
尤其现在新能源车这么多,家家都说自己是“全球车”,这个“全球”两个字,到底是真的标准统一,还是只是个宣传口号?
为了把这事儿弄个明明白白,最近有个较真的团队,就干了一件挺硬核的事。
他们找来了一台准备运往欧洲销售的长安马自达MAZDA 6e,又找来一台在中国市场上卖的MAZDA EZ-6,官方说这两台车就是一奶同胞的亲兄弟,从设计图纸到生产线,都用的是马自达全球统一的标准。
光说不练假把式,他们直接把这两台车给拆了,想看看这车壳子底下,究竟藏着什么秘密,是不是真的表里如一。
这一拆,首先关注的就是一辆车最根本的安全基础,也就是车身骨架。
这就像咱们人体的骨骼,外表的皮肤再好看,骨头要是不结实,那也是白搭。
当两台车的外壳、内饰被一层层剥开,露出了最原始的金属结构时,现场的人发现,这两台车的“骨架”长得一模一样,完全没有区别。
那个官方宣传的“7横5纵笼式结构”,说白了,就是用高强度的钢材,横着七根梁,竖着五根梁,编织成一个非常坚固的笼子,在发生碰撞的时候,能最大程度地保证驾驶舱不变形,保护里面的人。
光看结构一样还不够,用料怎么样呢?
工作人员拿着专业的工具一测,车头最前面的那根防撞梁,无论是欧洲版还是中国版,厚度都是实实在在的1.8毫米,这可是碰撞时抵挡冲击的第一道防线,没有丝毫含糊。
在这根梁的后面,还有一个大概15厘米长的吸能盒,它的作用就像一个缓冲垫,能把巨大的撞击力吸收掉一部分,再分散到整个车身骨架上,这样传递到驾驶员身上的力就小多了,受到的伤害也就能更轻。
最让人感到惊讶的,还是车门。
我们平时开关车门,可能只觉得它就是一块铁皮,但这两台车的车门拆开后,里面竟然密密麻麻地排列着整整六根防撞钢梁,形状像一个“日”字。
而且用的材料也非同一般,是强度高达1500兆帕的热成型钢。
这个1500兆帕是个什么概念呢?
打个比方,它差不多相当于在一平方厘米,也就是一个指甲盖那么大的面积上,能承受住将近1.5吨的重量。
在同价位的很多车里,车门里能有一两根这样的钢梁就算不错了,EZ-6这种用料,可以说是在安全上有点“不计成本”的意思了。
不光是车门,像A柱、B柱这些支撑车顶、保护乘客生存空间的关键部位,也同样大量使用了这种超高强度的钢材,车顶横梁甚至还用上了一个强度达到2000兆帕的加强件。
厂家说,这样的设计能让车顶承受住大约10吨的静压力,这设计初衷就是为了应对那种万一发生的,被侧翻的大货车压住的极端情况。
虽然这种事故发生的概率很小,但从这些看不见的地方下这么大的功夫,能看出来,厂家在安全这件事上确实没有搞区别对待,把中国消费者的生命安全和欧洲消费者放在了同一个天平上。
看完了硬邦邦的钢筋铁骨,再来看看车里的“软”保护,也就是安全气囊。
现代汽车的安全,是软硬结合的系统工程。
骨架再硬,也需要气囊在关键时刻弹出来,给你一个温柔的缓冲。
拆开两台车的内饰板,一个不多一个不少,都是标配了9个大型安全气囊。
这里面包括了我们常见的主驾驶和副驾驶气囊、前排侧气囊、贯穿前后排的侧气帘,甚至还有一个现在比较少见的前排远端气囊,它的作用是防止在侧面碰撞时,主驾驶和副驾驶的身体或者头部相互撞到一起,造成二次伤害。
这些气囊全部展开,总的容积有350升,能持续保压6秒钟,这在发生翻滚等持续时间较长的事故中尤为重要。
说句公道话,在三四十万的豪华车上,配9个气囊可能不稀奇,但在EZ-6这样十七八万起步的车型上,能做到全系标配,并且国内外版本完全一致,这就非常难得了。
这说明在安全配置上,马自达没有玩“低配减气囊”的套路。
除了这些被动安全,车辆的主动安全系统,也就是那些雷达和摄像头,也能像个警惕的哨兵一样,帮你盯着路上的各种风险,提供碰撞预警、车道偏离提醒等超过19项功能,尽量把事故扼杀在摇篮里。
也正因为有这样全面的安全设计,这款车在国内最权威的C-NCAP碰撞测试中,乘员保护这一项拿到了97%的高分,这个成绩甚至超过了一些话题度很高的热门新车,证明了它的安全性是实打实的,经得起考验。
说完了安全,再聊聊马自达这个品牌一直引以为傲的驾驶感受。
很多开过马自达的人都说它的车开起来很听话,很有乐趣,有一种“人马一体”的感觉。
到了电动车时代,没有了发动机的轰鸣声,这种感觉还在不在呢?
拆开底盘就能找到答案。
两台车的悬挂结构,都是前麦弗逊加后多连杆的设计,关键在于后悬挂的H臂用的是铝合金材料。
铝合金的好处很明显,它比传统的铸铁轻得多,重量轻了,车轮弹跳就更快,碾过坑洼路面时,车身晃动更小,传递到方向盘上的路感也更清晰。
当然,缺点就是成本高,所以一般都是在更高级别的车上才会看到铝合金的悬挂件。
此外,这台车还做到了前后50:50的重量分配,车身前后一样重,就像一个走钢丝的杂技演员,平衡感极好,拐弯的时候就特别稳定、灵活。
在拆解中还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细节,欧洲版的车用的是倍耐力P Zero高性能轮胎。
这并不是减配或者双标,恰恰相反,这是一种更聪明的做法。
因为欧洲的山路、弯路比较多,对轮胎的抓地力要求更高,所以针对性地换装了更运动的轮胎。
这说明厂家是真的考虑到了不同地区用户的实际用车场景,而不是简单地把一个产品原封不动地卖到全世界,这种因地制宜的调整,才是一个真正成熟的全球化产品该有的思路。
最后,我们来看看新能源车最核心的部分——三电系统,也就是电池、电机、电控。
电池安不安全,是很多人购买电动车时最担心的问题。
把EZ-6的电池包层层剥开,能看到它的防护措施做得相当到位。
电池被装在一个坚固的铝合金箱子里,箱子内部还用了能耐800度高温的材料进行密封,就像给电池穿上了一件又坚固又隔热的“盔甲”。
电池内部布满了温度传感器,可以做到毫秒级的探测,一旦哪个电芯出现异常发热的迹象,系统会立刻报警,并且通过一个专门设计的排气通道,瞬间把热量和压力排出去,防止问题扩大,引发整个电池包的燃烧。
它用的电芯来自宁德时代,这是全球顶尖的电池供应商,其产品的不良率据说能低到十亿分之一的级别。
电机和电控系统,则是由长安马自达自己的南京工厂生产,整合了德国博世和长安汽车自家的技术。
可以说,这套三电系统的安全标准,完全是按照欧盟最新的法规来设计的。
从最基础的车身钢材,到一个小小的安全气囊,再到核心的三电系统,这次拆解清楚地表明,长安马自达EZ-6在国内外市场确实保持了高度的一致性。
这种“一视同仁”的做法,不仅打破了消费者心中关于“特供车”的疑虑,也让人们看到,今天中国制造的汽车,正在以一个统一的、高水平的全球标准,走向世界,也服务于我们自己。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