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S店销售酒后失言:15万电动SUV被砍18项配置的3大内幕曝光,第2条让8成车主买车后连夜退订,某新势力品牌紧急辟谣却越描越黑

4S店销售酒后失言:15万电动SUV被砍18项配置的3大内幕曝光,第2条让8成车主买车后连夜退订,某新势力品牌紧急辟谣却越描越黑

周末没事去4S店瞎逛,本来就是想看看车,结果碰到个有意思的事儿。

一哥们指着台展车问销售:“怎么15万的车连个座椅加热都没有啊?”那销售脸上的表情,怎么说呢,就像被人戳到痛处一样,“哥,您要真想要这功能,咱们可以看看高配版本…”

这话听着是不是很耳熟?反正我是听过无数次了。

现在的砍配置,那叫一个狠

别以为车企砍配置是随便砍的,人家那可是精准到骨子里。就拿电动SUV这块来说,有些品牌的入门版,砍得你都不好意思说这是同一款车。

我一朋友前阵子去看车,销售给他介绍15万的版本,倒车影像没了,座椅加热没了,连个基本的车道偏离预警都给你砍没了。更绝的是什么?硬件都在那摆着呢,就是不给你开通。想用?加钱啊!

那哥们当时就懵了,“这不是讹人嘛?”

销售笑呵呵地说:“先生,这是为了让您有更多选择空间。”

选择空间?我看是为了掏空你的钱包吧。

销售喝多了说的那些话

说起来也巧,前两天一个做销售的老同学请客吃饭,几杯酒下肚,话匣子就打开了。

他跟我说的第一件事让我挺震惊的。那些被砍掉的配置,实际成本真的很低。就拿座椅加热来说,你花3000块选装,但这套系统的成本可能就1000出头。剩下的两千多?都是利润。

第二件事更要命,他说80%的人买了低配后都后悔。为啥?因为真正用起来的时候才发现,缺这缺那的,体验差得要命。想后期加装?原厂的死贵死贵,外面改装的质量又没保障。

4S店销售酒后失言:15万电动SUV被砍18项配置的3大内幕曝光,第2条让8成车主买车后连夜退订,某新势力品牌紧急辟谣却越描越黑-有驾

他还偷偷告诉我一个秘密:很多车主买完车一个月内就想退,但合同都签了,只能认栽。有些人干脆直接卖掉重新买,那个亏得…

第三个内幕就更现实了。车企为什么要这么搞?还不是为了在网上的价格对比中显得便宜。你在汽车之家一搜,哇,15万起售,看起来多划算。但真正利润大头,全在后面那些选装包里。

新势力玩得更花

要说传统车企砍配置还算明着来,新势力的套路那是一套一套的。

软件付费听说过吧?我有个朋友买了台新能源车,座椅按摩功能每个月要交99块钱。刚开始觉得挺新鲜,算了算账,一年下来1200,两年就2400了。直接买断也就2000出头,这不是坑人嘛?

还有更离谱的,某品牌推出什么“功能订阅制”,连个倒车影像都要按年付费。我当时就想,这是买车还是租车啊?

前阵子一个在新势力工作的朋友跟我透露,他们内部有个说法叫“硬件预埋,软件赚钱”。简单说就是,车子出厂时该有的硬件都装了,但能不能用得看你肯不肯掏钱。

这种操作下来,你买的哪里是台车,分明就是个“半成品”。

怎么避开这些坑

说了这么多,怎么买车才不被坑?我总结了几条,都是血泪教训。

先别被那些超低价给迷了眼。什么15万起售,你真按这个价买,保证用得憋屈。算上必要的选装,最后的价格说不定比中配还高。

再就是想清楚自己到底需要什么。别被销售那些花里胡哨的功能给忽悠了。什么空气悬架、什么主动降噪,听起来高大上,但你就是市区代步,这些东西真的有必要吗?

倒是那些安全配置和基础的舒适功能,能要就要。命比钱重要不是?

4S店销售酒后失言:15万电动SUV被砍18项配置的3大内幕曝光,第2条让8成车主买车后连夜退订,某新势力品牌紧急辟谣却越描越黑-有驾

最后说个很多人忽略的点:保值率。有些配置当时花钱选了,但卖二手车的时候根本加不了多少钱。反倒是那些实用的配置,保值效果更好。

这背后的门道

说白了,车企这么搞,还不是竞争太激烈了?

现在的汽车市场,价格战打得你死我活,利润空间被压缩得厉害。不在配置上动脑筋,怎么赚钱?

从某种角度来说,这种差异化也算是满足不同人的需求。有人就图便宜能开,有人要完整体验,各取所需嘛。

但问题是,这个游戏规则明显偏向车企。普通消费者哪懂这些门道?很容易就被绕进去了。

最后说两句

汽车市场这套配置游戏,短时间内估计不会停。咱们能做的就是多长个心眼,别被那些营销话术给忽悠了。

记住一点: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那些看起来超划算的价格背后,肯定藏着什么猫腻。

买车这事儿,试错成本太高了。与其买完后悔,不如选择时多花点时间研究研究。

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别被那些销售的嘴皮子功夫给带跑了。在这个套路满天飞的市场里,保持清醒比什么都重要。

反正我的经验就是:便宜没好货,好货不便宜。这话放在买车上,基本错不了。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