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市热搜刷屏,订单水分多,虚假繁荣伤行业

为什么现在我们买车、关注车市,谁火爆、谁爆单、谁订单又破万就成了车企、媒体天天刷屏的热搜?为啥本来一个工厂、一台车、一份订单的活儿,非得搞出各种花样噱头?你以为的“爆卖”其实大半都是幻觉。说是八个月五千万,实际全年才卖两千五百万辆,这差距一看简直要拍大腿骂娘。说句不好听的,这事搁人家国外,早成笑话八百遍了。

咱们中国车市啊,这套路可深。车企怕没人买,就只能靠“人造热闹”。啥叫“人造热闹”?套路一就是蹭热度,逢车上市就搞一波盲订、小订、大定。盲订压根儿连车长啥样都不知道,交了订金其实等于花钱买期待。可这种盲订满天飞,三天两头就有“首日盲订破万”“三天紧急销量二十万”之类的噱头,一副全中国就差你没买了的架势。

那这些所谓订单,水分有多大?听几位业内大V、主编们说,他们见过太多“自上而下做订单”的事儿。大领导点头,下面忙着安排宣传,什么市场部、销售部、甚至员工自己倒腾单子,哪怕就是给领导个交代。更不要说“小订”这事儿有多灵活,几百块钱随时退,前脚下完订单,后脚还能退款,一点都不耽误造势。所以你看到车企发布的5000万订单,实际销售里压根儿没影,最后一算,一年也不过2500万辆车跑进家庭。

这背后反应什么?其实大家都明白,这完全是行业里的“潜规则”,就是大家凑着一起把泡沫做大。说直白点,“开局一张图,数据全靠编”。以前房产市场那一套:“售罄”“抢疯了”“一屋难求”,搬到了汽车圈,现在谁还是真把订单当真事喊的?没人敢较真较真,因为你动了这个奶酪,同行会群起攻之,媒体配合消费。说不好听点,没有一家车企敢说自己没打过游击。

为啥都是这样?说穿了,中国新能源起步晚、发展快,大家都急着抢滩头,谁要是诚实报销量、市占率、配置,立马就被嫌“拉跨”。所以只好内卷到底,卷价格、卷性能、卷配置,最后卷到营销和数据。说来可笑,买车都成了看谁家PPT好看,谁家爆款BS更响。

但真正荒唐的是,这种泡沫越做越大,谁都下不来台。不造假、不喊爆单、不玩套路,怕是直接输给别人。哪有那种踏踏实实种地的人出头的机会?现如今整个新能源行业,就是比谁艺高一筹能忽悠。那些埋头苦干做研发的,带点诚意讲真话的,倒成了下风口——为啥,因为说真话没人信,数据一比较还“吃亏”。看到这现状,真让人生出一种无力感。

你说吃亏的只是老实人吗?作假受害的,其实是所有人。首先是消费者。你说我想买车,订单花里胡哨,哪家都号称爆单,我还真以为晚点就买不上了,好不容易咬牙抢一台,最后发现车没多少人买、优惠还挺多。回过味儿了,心理就容易有被骗的滋味——一次两次还能忍,多几次就对整个行业都失了信心。就像网购刷评,差评里大家都说“刷单”,哪怕真没刷,也没人信你的“卖爆了”。

再说说市场端。汽车是几十万人、几十家供应链配合的庞大生产系统,你订单数据造假,上游下游就以为这市场多火爆,干脆扩大投资,新开工厂、招工人、采购配套。等结果一出,全是泡沫,不但钱亏了,产能闲置,资源浪费,还要反过来苦苦自救。泡沫拆穿的那一刻,人人后悔。“劣币驱逐良币”其实就是这种套路,最后把本来能脚踏实地做产品的企业都逼成了表演艺术家。谁老实,谁亏;谁敢玩花样,谁就上热搜。全行业压力山大,最后别说做创新、走正规路子,连基本研发时间都被挤压到不行,天天想的都是怎么做数据、讲故事。

而且啊,这种局面,说穿了,不是哪一家能解决的。车企哪怕心里清楚再清楚,只要大家都吹牛,你不吹就是被比下去。不吹的活不下去,吹得花样多你才有媒体曝光,才有人写稿吹捧,媒体和自媒体尤其喜欢一窝蜂地搞“爆款”。更离谱的是,领导层很多也喜欢这种胜利的“信号”,谁家订单漂亮就奖励,环境就更不会好。

车市热搜刷屏,订单水分多,虚假繁荣伤行业-有驾

明知道这是慢性自杀,谁来管?可行业高度竞争、人人都跟着这么搞,天知道什么时候会崩盘。再想想,多年前国产手机刷单打广告、房地产项目虚假爆盘、互联网企业日活月活全靠刷的日子,是不是很熟悉的一幕?自欺欺人,最后真把自己给骗进去了。

最扎心的是,其实中国汽车行业本来大有可为。无论是新能源、电动、智能化、成本效率,在技术和供应链上已经能和世界顶尖过招了。可是呢?却用力全花在如何搞噱头、造假数据、忽悠消费者的歪路上。企业本来有大把成长和创新空间,营销造假短期内搞出“繁荣”,但野蛮生长后,就是一地鸡毛。所有项目不看长期,只拼眼下,对全社会的诚信环境也造成污染。

你可能会说,难道外国公司就老实?毒鸡汤也看多了,但咱中国这波新势力,把数据虚高、营销过度搞成了风气,也是没谁了。大家整天学“偷塔”,最后全行业一起塌台。到那一步,谁得了好处?

那怎么破?别指望哪一天突然良心发现,行业内部让大家都自觉。只有谁都难以逾越权威管控和监管,光靠自我约束是做不到的,只能靠有关部门介入,把所有的游戏规则真正梳理一遍。营销、订车、交付、终端销售这些数据都必须透明,每一项都能追溯查证。就像金融行业的报表、网络平台的刷单,新规之下才有可能杜绝数字黑洞。这样一来,那些真干活的、脚踏实地琢磨技术创新的、做出真实服务的企业,才能显出价值。

当然,有人会担心,一刀切之后企业“数据不好看”,会影响融资、影响品牌,这又回到以内卷促繁荣的死循环。可你仔细想想,靠数字泡沫打造出来的业绩,不经得起风吹雨打;靠真实服务和口碑建立起来的品牌,才能活得久远。到头来,还是要靠产品、服务、质量、创新,说到底,做生意就图个诚信和底气。

车市热搜刷屏,订单水分多,虚假繁荣伤行业-有驾
车市热搜刷屏,订单水分多,虚假繁荣伤行业-有驾

老话讲,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行业只能脚踏实地,才能真正站得牢靠,走得更远。靠吹牛、造假骗消费者、骗投资人、骗同行,骗得了一时热闹,终究骗不了未来。到时候所有人一起掉进坑,那才叫尴尬。希望咱们买车看车的时候,不再被虚假“爆款”带着跑,一切数字都有据可查、一切业绩都有真凭实据。只有这样,中国汽车市场才算真的成熟起来。

我们坚持传播有益于社会和谐发展的信息,如发现内容有误或侵权,请通过正规方式联系我们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