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60%用户选择顶配!小鹏G7的期货策略奏效了?
何小鹏的平衡木:家用SUV外壳里,藏着一颗AI芯片的野心
拆解小鹏G7定价策略:19.58万的门槛与30万的野心
三颗芯片引发的争议:小鹏G7的技术冒险值不值?
19.58万小鹏G7:家庭用车的壳,AI芯片的魂?
上市9分钟大定破万!小鹏G7用19.58万的起售价,一拳砸开了20万级家用SUV的竞争铁幕。然而当消费者为低价欢呼时,何小鹏却在台上花了近半时间宣讲三颗自研AI芯片和“L3级算力”——一款本该务实家用的车,却把砝码押向了技术期货。这种割裂感,恰是小鹏生死突围的残酷缩影。
降价背后的销量焦虑已成明牌。2024年上半年,小鹏累计交付19.1万辆,稳居新势力三强。表面风光下,一季度财报却露出獠牙:单车均价从去年19.8万骤降至15.3万,净利润亏损6.6亿。更需警惕的是,超半销量来自12万级的MONA 03,而曾被寄予厚望的G6、G9改款后月销仍在4000台徘徊。G7的使命本该纯粹:在20万红海杀出血路,成为新销量支柱。
戏剧性转折发生在预售前夜。原被产品团队砍掉的602MAX低续航版,因用户呼声紧急加回。这个“打脸”操作让起售价跌破20万大关。自媒体“车Fans”一线调研显示:超20%大定订单流向该版本。这种妥协折射出企业困境——2024年38万辆销量目标悬在头顶,四季度盈利承诺已无退路。
为了黏住家庭用户,G7把配置表堆成了需求百科全书。驾驶员有AR-HUD和太极AI底盘加持;后排乘客获得通风加热按摩座椅;孩子能玩娱乐屏和小桌板;连全家出行杂物都规划了21处收纳空间。这些设计让人想起理想的产品哲学:用场景定义功能,而非参数堆砌。连组织架构都在效仿——自MONA项目起,小鹏推动产品、研发、商业团队矩阵化协作,产品经理权力扩容打破部门墙。
然而Ultra版的激进举措撕裂了这份务实。三颗自研图灵芯片提供2200TOPS算力,宣称支持VLA-OL(视觉-语言-行动)融合架构,剑指L3自动驾驶。但销售坦承:城市智驾9月才推送,第三颗芯片需10月后到店加装,VLM多模态模型仍在测试。用户真金白银买顶配,到手却是“技术白条”。更值得玩味的是,明知功能分期交付,仍有60%订户选择Ultra。某广州销售透露:“粉丝冲着小鹏技术人设下订,但普通家庭用户更倾向隔壁理想L6。”
自研芯片的豪赌暗藏双重逻辑。技术层面,小鹏2023年与日本索喜联合流片首颗750T AI芯片,目标是突破激光雷达依赖。何小鹏年初受访时强调:“2025年决战L3”。成本层面更现实——激光雷达采购价约2000元,但线束、标定、散热等综合成本超3000元。对起价不足20万的G7,砍掉激光雷达堪比数十项零部件降本。
这条路却越走越孤独。华为ADS 3.0用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构建GOD网络,理想AD Max 3.0实现人车路全域感知。当对手用融合感知降低技术风险时,小鹏的纯视觉方案反而需要额外教育成本。汽车之家2024年4月调研显示:72%消费者认为激光雷达是高端电车标配。
更深层矛盾在商业模式撕扯。新能源淘汰赛已划出两条生存线:
比亚迪用规模碾压(单车净利近万元)
蔚来靠服务溢价(均价超30万)
小鹏却被卡在裂缝里。低价车走量难盈利(MONA毛利仅7%),高研发持续吸血(一季度研发费19.8亿)。G7试图用19.58万起售价冲量,又指望Ultra版靠芯片溢价——把销量和利润赌在同一款车上,近乎商业逻辑的自我搏斗。
财务数据更残酷:小鹏一季度毛利率10.5%,不足小米汽车(22.1%)一半。东方证券测算显示:G7月销需破万才能支撑芯片研发成本,否则将沦为技术负债。
用户信任正遭遇现实毒打。汽车之家《2024上半年新能源汽车质量报告》揭露:新能源车故障率(PPH 151)虽低于燃油车(181),但车机系统问题占比飙升至38%。车主投诉前三名直指智能体验:语音识别卡顿、蓝牙断连、导航漂移。某G9车主在社区吐槽:“每次OTA都像开盲盒,新功能没见着,蓝牙钥匙先失灵三天。”
当小鹏宣传2200T算力处理海量数据时,消费者更担心上班路上语音助手突然装聋作哑。黑猫投诉平台显示:2024年上半年智能座舱投诉量同比激增213%,其中85%涉及功能失效。
何小鹏的“人格分裂”是企业战略的镜像。2023年他亲自抓供应链,在内部强调:“CEO必须懂制造。”甚至劝蔚来李斌关注零件成本。但2024年G7发布会上,那个“技术信徒”强势回归——用激光笔反复戳着芯片架构图讲解大模型对齐逻辑,仿佛忘了台下坐着带娃的宝爸宝妈。
这种撕裂映射出产业现实:既要靠接地气的家用车活过今天,又怕错过技术变革失去明天。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说得直白:“新势力淘汰赛进入肉搏阶段,月销不过万的车企连参赛资格都将丧失。”小鹏MONA的成功证明低价车能救命,但G7的摇摆揭示更残酷真相:救命容易,续命艰难。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