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自达的工匠精神,如何扛住智能浪潮,破局重生

最近汽车圈里有个事儿挺值得咱们普通人聊一聊的,那就是马自达这个品牌。

在很多人印象里,马自达一直是个有点“拧巴”、有点“固执”的角色,像个技术宅男。

当别的厂家都在拼命加涡轮增压,把车造得傻快傻快的时候,它却抱着自然吸气发动机不放,翻来覆去地研究怎么能让发动机呼吸得更顺畅,怎么能更省油,开起来感觉更好。

马自达的工匠精神,如何扛住智能浪潮,破局重生-有驾

它提的那个“人马一体”的口号,意思就是车开起来要像自己身体的一部分一样听话,指哪打哪,特别有乐趣。

再加上它那个叫“魂动”的设计,车身线条特别漂亮,停在那都感觉像在动。

就因为这份坚持,不少喜欢开车的人都成了它的忠实粉丝。

但是,现在这个时代变得太快了,尤其是在咱们中国。

现在大家买车,特别是买电动车,看重的东西跟以前完全不一样了。

你跟一个年轻人聊发动机技术,他可能没什么兴趣,他更关心的是车里那块屏幕够不够大、反应快不快,语音助手聪不聪明,能不能一句话就让它开空调放音乐,还有自动驾驶功能好不好用,能不能在堵车或者跑高速的时候让自个儿省点心。

至于续航里程长不长,充电方不方便,那更是买电动车首要考虑的问题。

这么一对比,马自达过去最骄傲的那些东西,比如发动机和变速箱的完美配合、精准的操控感,好像一下子从必考题变成了附加题,有当然好,没有似乎也无所谓了。

现实也是残酷的,这几年马自达在国内的销量确实不太理想,关注度也大不如前,这就是它面临的最现实的困境。

面对这种情况,马自达必须得变了,不变可能真的要被市场淘汰了。

于是,它做出了一个让很多人都感到惊讶的决定:和它的中国合作伙伴,也就是长安汽车,进行一次非常深度的合作。

最近上市的这款全新纯电SUV——马自达EZ-60,就是这个决定的直接产物。

马自达的工匠精神,如何扛住智能浪潮,破局重生-有驾

这个合作有多深度呢?

说得直白一点,这台新车,马自达主要负责了“面子”工程,也就是大家一眼能看到的外观设计,让它看起来还是一台典型的马自达,线条流畅优美。

同时,马自达也发挥了自己多年的造车经验,对车子的底盘悬挂进行了精心的调校,力求在开起来的感觉上,还能保留一些马自达的味道。

然而,这台车最核心的“里子”部分,也就是一台电动车最关键的电池、电机和电控系统,以及那一整套智能化的东西,比如中控大屏、车载系统、各种辅助驾驶功能,基本上都是直接用了长安汽车已经非常成熟的技术。

这么做,好处是显而易见的。

对于在电动化转型上已经慢了半拍的马自达来说,这无疑是一条捷径。

自己从头研发一套全新的电动平台,那得花多少钱、多少时间?

没个几年和上百亿的投入根本下不来。

现在直接用长安现成的技术,一下子就把研发成本和时间都省了,能以最快的速度把新产品推向市场,先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解决了“活下去”的燃眉之急。

这可以说是一个非常务实和聪明的策略。

但是,凡事都有两面性。

这条捷径走得是快,可也带来了一个非常尖锐的问题,一个让很多老粉丝心里犯嘀咕的问题:一台用了别家“心脏”和“大脑”的马自达,它还是原来那个纯粹的马自达吗?

过去人们选择马自达,就是冲着它独一无二的驾驶感受去的。

马自达的工匠精神,如何扛住智能浪潮,破局重生-有驾

现在,驱动车子的是长安的电机,提供能量的是长安的电池,跟你互动的是长安的智能系统,那马自达最引以为傲的那个“魂”,那个“人马一体”的感觉,还能剩下多少呢?

如果最后只是一个长得像马自达、开起来却和别的电动车没什么区别的产品,那消费者为什么要为马自达的品牌标志多花钱呢?

时间长了,马自达很可能就会失去自己的独特性,甚至被人看作是一个只会做外观设计和整合别人技术的“组装厂”,品牌价值就会大打折扣。

其实,马自达和长安这次的合作,也反映出了一个更大的行业趋势,那就是咱们中国汽车工业的真正崛起了。

在过去几十年的合资车企模式里,基本都是外国品牌出技术、出平台,我们中方负责生产、销售,更像是一个学习者和执行者。

但现在,尤其是在新能源和智能化这个全新的赛道上,情况完全颠倒过来了。

以长安、比亚迪这些为代表的中国车企,技术上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

这次,轮到像马自达这样的国际知名品牌,反过来需要依靠我们中国的核心技术来造车了。

这是一种“角色互换”,是我们从“市场换技术”真正走向了“技术换市场”的标志性事件。

这说明我们的技术实力已经得到了国际同行的认可,这绝对是一件值得我们自豪的事情。

所以说,对于马自达而言,推出EZ-60仅仅是迈出了求生的第一步。

活下来之后,怎么能活得好,活出自己的特色,这才是接下来最大的挑战。

它不能满足于仅仅是把漂亮的外壳套在别人的技术平台上。

它必须抓紧时间,在合作的过程中,努力去学习和吸收这些先进的电动智能技术,然后想办法把这些新技术和自己百年来积累的造车功底,比如底盘调校的深厚功力、对车辆安全的高标准、对驾驶质感的独特理解,真正地融合在一起,产生“化学反应”。

它必须向所有人证明,那个偏执于驾驶乐趣的“工匠”,在插上电之后,依然能让人心潮澎湃。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