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弃用中国零件,供应链全面替换,两年内完成

最近,关于特斯拉的一条消息在网上可以说是炸开了锅,让很多人都觉得有点看不懂。

事情是这样的,特斯拉这家在美国大名鼎鼎的电动车公司,突然给它在美国的供应商们下了一个通知,要求他们在未来一到两年内,把汽车里所有来自中国制造的零部件全部换掉。

这消息一出来,大家心里都犯嘀咕,这是唱的哪一出啊?

特斯拉弃用中国零件,供应链全面替换,两年内完成-有驾

要知道,就在不久前,特斯拉的掌门人马斯克还在为上海工厂的惊人效率点赞,正是靠着“中国制造”的强大支持,特斯拉才能在全球市场上一路狂奔。

怎么一转眼,就要和帮助过自己的中国零件“说再见”了呢?

其实,这事儿真不像表面上看起来那么简单,不是说咱们的零件质量不行了,或者价格不合适了。

这背后,更多的是政治和商业利益交织在一起的一盘大棋。

可以说,特斯拉这个决定,与其说是一个商业选择,不如说是在当前的国际环境下,不得不做出的一种姿态。

无独有偶,另一家美国汽车老大哥——通用汽车,也早就放出话来,计划在几年内逐步减少并最终停止使用中国生产的零件。

当两家行业巨头都做出相似的动作时,这就说明,风向确实变了。

要理解他们为什么这么做,得把时间往前倒一倒。

几年前,美国就开始对很多从中国进口的商品加收高额的关税,汽车零部件就在这个名单里。

特斯拉弃用中国零件,供应链全面替换,两年内完成-有驾

这就意味着,特斯拉在美国的工厂,每从中国采购一批零件,就要额外向美国政府交一大笔税。

对于一个追求成本控制的企业来说,这无疑是增加了巨大的经营压力。

一辆车的成本高了,要么企业自己利润变薄,要么就得涨价让消费者买单,怎么看都不是一笔划算的买卖。

当然,关税还只是其中一个原因。

更深层次的,是像特斯拉这样的高科技企业,和美国政府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马斯克不光是卖汽车,他还有发射火箭的太空探索公司SpaceX,这个公司经常帮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干活;他还有个叫“星链”的全球卫星网络计划,这背后也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许可。

当你的生意和国家战略绑得这么紧的时候,很多事情就由不得你了。

在“国家安全”这个大前提下,哪怕是多花点钱,牺牲一些效率,也得优先保证自己的立场和政府保持一致,避免被找麻烦。

通用汽车高管的话说得更直白,他们说现在考虑的,首先是供应链的“安全”,其次才是成本。

这说明,整个行业的风向,已经从过去谁便宜就用谁的“成本优先”,转向了现在要考虑各种风险的“安全优先”。

特斯拉弃用中国零件,供应链全面替换,两年内完成-有驾

话虽如此,但想彻底告别中国零件,这可不是动动嘴皮子那么容易的事。

中国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建立起来的汽车供应链体系,它的优势是全方位的,不是其他国家短期内就能模仿和替代的。

首先就是成本优势,这一点是实打实的。

有数据显示,在上海超级工厂生产一辆Model Y,比在美国本土工厂生产,成本能低出将近百分之三十。

这是个什么概念?

算下来一辆车就能省下好几万美元。

如果把这些零部件的生产线全部搬到北美,光是人工成本就可能要翻上好几倍,更不用说还要重新建立一整套上下游的配套产业,那投入的时间和金钱将是天文数字。

其次是效率优势。

上海工厂的“中国速度”是全球闻名的,一条生产线平均下来,不到一分钟就能组装好一辆新车。

这种效率,让特斯拉在德国和美国的其他工厂都羡慕不已,马斯克自己也曾多次因为欧美工厂的产能跟不上而头疼。

特斯拉弃用中国零件,供应链全面替换,两年内完成-有驾

一边是高效运转、稳定输出的成熟体系,另一边是问题不断、效率低下的新建工厂,现在却要主动放弃高效的,这在商业上本身就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

所以很多行业内的专家都认为,特斯拉提出的一两年内完成替换,基本上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乐观估计至少也需要五年以上的时间去慢慢过渡。

更关键的是,有些核心部件,是绕不开中国的。

比如,制造电动车电机和许多关键电子元件需要用到一种叫做“稀土”的特殊材料,而中国在这个领域的供应量占了全球绝大部分。

这就好比你想做一顿丰盛的晚餐,结果发现油盐酱醋这些最基本的调味品,都得从别人家买,而且别人家还占了市场的大头,你说这饭还怎么做得踏实?

所以,当我们把这些因素都摆在桌面上看,就会发现马斯克的做法其实非常“聪明”,或者说“功利”。

他发布的这个禁令,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限定词——“美国工厂”。

也就是说,他只是要求在美国本土生产的特斯拉不能用中国零件,但对于远在中国的上海超级工厂,以及特斯拉在中国这个巨大的市场,他并没有做出任何改变。

这说明他根本不想、也不可能和中国供应链完全分开,他只是想在美国那边做个姿态,来应对政治上的压力。

更有意思的是,一些数据似乎也印证了这种“上有政策,下有策”的玩法。

特斯拉弃用中国零件,供应链全面替换,两年内完成-有驾

就在美国车企纷纷喊着要和中国零件“分手”的同时,中国对墨西哥的汽车零部件出口额却出现了大幅增长。

很多人猜测,这背后可能就是一种“曲线救国”的策略:中国的零件先出口到墨西哥,在墨西哥的工厂里进行简单的组装加工,然后贴上“墨西哥制造”的标签,再发往美国。

这样一来,从表面上看,这些零件不再是中国来的了,满足了美国的要求,但实际上,企业还是享受到了中国供应链在成本和质量上的好处。

当然,这种操作虽然巧妙,但风险也不小。

一方面,这等于是在规则的边缘试探,一旦被发现,可能会面临更严厉的处罚。

另一方面,多了一道在墨西哥转运和组装的程序,必然会增加额外的成本和时间,这些最终还是会体现在车价上,由美国的消费者来承担。

这一连串的变动,对整个汽车行业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对于我们中国的供应商来说,短期内肯定会面临一些订单减少的压力,毕竟特斯拉在国内的合作伙伴非常多。

但从长远来看,这或许也是一个机会,能够促使中国企业不再仅仅依赖某一个市场,而是加快走向全球,在世界各地建立自己的生产基地,提升自身的抗风险能力。

而对于美国市场来说,放弃了物美价廉的中国零件,最终很可能导致电动车的制造成本上升,价格变贵,从而削弱自己在全球电动车竞赛中的竞争力。

毕竟,在一个需要全球合作的时代,选择关起门来自己玩,往往意味着要付出更大的代价。

几十年来形成的全球分工和供应链体系,不是靠一两道行政命令就能轻易改变的,这背后有它自己的经济规律。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