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极氪合并进入倒计时,一场资本与战略的双赢棋局
就在刚刚过去的11月17日,吉利汽车掌门人桂生悦在三季度业绩会上投下一枚重磅消息:吉利与极氪的合并交割预计今年年底前全部完成。从5月提出私有化要约,到9月双方股东大会高票通过,这场备受关注的合并案终于进入最后的读秒阶段。
此刻,吉利汽车正用一场精心设计的资本运作,向我们展示中国车企如何智能应对行业内卷。
// 合并背后的资本智慧:用股权代替现金
你可能不知道,这次合并最精彩的部分,不是简单的“老子收购儿子”,而是吉利设计的独特对价方案。
极氪股东可以选择每股26.87美元的现金退出,或者用1股极氪股份换取1.23股吉利股份。这种灵活性尊重了不同股东的风险偏好,更巧妙的是,初步计算显示,只有约30%的股东选择现金,剩下的70%都选择了换股。
这意味着,吉利只需要拿出约7.2亿美元现金,就能完成总对价约24亿美元的合并交易。对于手握588亿元现金储备的吉利来说,这相当于只动用了现金储备的约10%,为未来的技术投入和全球扩张留足了弹药。
// 为何要在这个时候合并?
极氪作为吉利旗下的高端纯电品牌,上市不到一年就选择退市,背后原因值得玩味。
一方面,极氪在美股市场明显被低估了。它的估值远低于蔚小理等新势力车企,这与其市场表现和技术实力严重不符。另一方面,作为独立上市公司,极氪与吉利体系内的其他品牌存在资源重叠和协同障碍。
合并后,极氪的800V高压平台、智能驾驶芯片方案等高端技术,可以快速向银河等大众品牌开放,技术复用率有望从35%提升至60%。供应链集中采购电池、电机等核心部件,预计可降低采购成本5%-8%。这些实实在在的效益,正是吉利看中的。
// 三季度业绩亮眼,合并前景可期
就在合并消息公布的同时,极氪交出了一份亮眼的三季报:总交付量达14.02万辆,同比增长12.5%;总收入315.62亿元,同比增长9.1%;毛利率达到19.2%,同比提升4个百分点。
这些数字表明,极氪并非表现不佳才选择退市,恰恰相反,它正处于上升通道。与领克完成股权交割后,研发协同效率已经显现,第三季度研发费用率同比下降1.7个百分点。
// “一个吉利”的战略蓝图
合并后的吉利将形成全新的组织架构,下设吉利银河事业群和极氪科技事业群。中后台职能如数据管理、供应链、研发将统一协同,而前端营销与产品设计仍保持品牌独立性。
这种架构既保证了规模效应,又保留了各品牌的市场敏捷性。从10万元级到50万元级的价格带布局,从燃油、混动到纯电的全动力覆盖,吉利正成为少数具备全栈能力的中国车企。
// 对中国汽车产业的启示
吉利的这步棋,实际上为中国车企提供了资本运作的新思路——从“现金消耗战”转向“利益共同体”构建。
通过换股方案,吉利将极氪股东转化为吉利股东,绑定了长期投资者,避免了私有化后资金外流。这些选择换股的股东,本质上是用脚投票看好合并后的协同效应。
在全球化布局方面,合并后的吉利将极氪在欧洲市场的高速增长与吉利在东南亚、拉美的生产基地形成互补,强化对抗国际竞争者的能力。
// 未来的挑战与机遇
当然,合并并非万能药。两家不同文化的企业整合,从来都不是易事。极氪作为独立运营的新能源品牌,其扁平化组织模式与吉利传统管理体系需要寻找平衡点。
长期来看,这场合并的成败取决于协同效应的实际释放。如果整合顺利,吉利有望在全球市场挑战特斯拉、比亚迪的头部地位。
随着年底交割的临近,吉利正在书写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新篇章。这不再是一个简单的收购故事,而是一场关于资本效率、战略协同和产业升级的深度实验。
对于关注汽车产业的我们来说,吉利极氪的合并案例值得持续关注。它不仅关乎两家企业的命运,更可能重塑中国汽车产业的竞争格局。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