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一则破产清算公告将“广汽菲亚特克莱斯勒汽车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广汽菲克”)推上舆论风口。这家曾以国产Jeep车型风靡市场的合资车企,最终因资不抵债走向终点,也让自由光、自由侠等经典车型的车主面临“买不到国产Jeep”的现实。
一场持续三年的清算终局
早在2022年11月,广汽菲克便已申请破产清算,但期间未等来转机。根据长沙中院6月27日的民事裁定,其最终债务金额核定为81.23亿元,而账面资产经评估仅约19.15亿元,严重资不抵债的结局已不可逆。596户债权人中,除员工债务外,大部分资金恐难全额收回。
从“高光”到“坠落”:十年间的起伏轨迹
广汽菲克的故事,要从2010年说起。彼时,广汽集团与意大利菲亚特合资成立“广汽菲亚特”,主打菲翔、菲跃等车型,但市场反响平平。转机出现在2014年——菲亚特收购美国克莱斯勒,重组为“菲亚特克莱斯勒汽车公司(FCA)”。2015年,合资公司更名为“广汽菲克”,正式引入Jeep品牌的国产化,自由光、自由侠、指南者等车型相继上市。
借助当时SUV市场的热潮与消费者对Jeep的情怀,广汽菲克迅速崛起。2016年销量突破17万辆,次年攀升至22.23万辆,达到历史峰值。然而,这一高光时刻却成为转折点。
多重危机叠加:压垮骆驼的“连环锤”
经销商矛盾:为冲击销量,2017年广汽菲克要求经销商大量囤车。但2018年新能源汽车崛起,燃油车市场需求骤降,经销商库存积压严重。部分经销商为回笼资金低价抛售现车,扰乱了市场定价体系,直接影响新车销售。
质量信任危机:2018年,因“烧机油”等问题被央视点名,广汽菲克不得不召回问题车辆。质量争议叠加经销商乱价,双重打击下,当年销量暴跌至12.52万辆,甚至不及召回数量。
外资重组的“蝴蝶效应”:2019年,FCA与欧洲PSA集团签署合并协议,2021年成立“Stellantis集团”。新集团重心转向欧洲市场,广汽菲克在亚太地区的资源优先级被大幅降低。此后,其销量加速下滑——2019年7.39万辆,2020年4.05万辆,2021年仅剩2.01万辆,四年间跌幅超90%。
2022年7月,Stellantis与广汽集团宣布终止合资,广汽菲克彻底失去“输血”来源。
母公司困境:Stellantis的“自身难保”
作为全球第四大车企,Stellantis集团2023年销量达640万辆,却在2024年遭遇滑铁卢。因旗下车型定价偏高且不愿降价,市场竞争力削弱,当年营收同比下滑17%,净利润暴跌70%至55亿欧元,集团CEO也于年底辞职。
在核心市场,Jeep的处境同样艰难——美国市场被福特烈马蚕食份额,欧洲市场则因标致等品牌表现疲软,进一步拖累整体业绩。
国产Jeep的未来:消失还是转型?
随着广汽菲克破产,国产Jeep车型(如自由光、指南者等)的生产与售后将面临不确定性,消费者未来或只能选择进口Jeep(如牧马人、大切诺基),但高昂的价格(部分车型落地超百万)注定其受众有限。
这场破产风波,不仅是一个合资品牌的退场,更是传统燃油车企在新能源浪潮下的生存警示。从广汽菲克的兴衰可见:依赖单一市场红利、忽视质量与渠道管理、无法快速适应行业变革的企业,终将被市场淘汰。
当前,国内新能源品牌(如比亚迪、问界、小米)正以技术创新和用户需求为核心快速崛起。对于消费者而言,无论是选择燃油车还是新能源车,安全、油耗、续航、舒适性等硬性指标始终是决策关键——潮水退去时,能“游”得稳的,才是真正的好车。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