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SU7车主花4万选碳纤维,鼓风机一吹,这钱白花了?

小米汽车最近有点儿“水逆”。一天之内,两次“对不起”,就这么妥妥地霸占了热搜榜第一。这事儿,你说它小吧,它闹得沸沸扬扬;你说它大吧,好像又没到伤筋动骨的地步。但“热搜第一”这几个字,本身就值得玩味。

先说说这第一个“对不起”。“排位模式翻车”?听着像游戏术语,实际上是小米SU7 Ultra给车主们玩了一手“锁性能”。本来1548匹马力,愣是给你锁到900匹。想解锁?得先跑出个好成绩。你说这车主们能乐意吗?花大价钱买来的性能,结果还得“考试”才能用,这操作,就相当于你买了个豪华跑车,结果销售告诉你,想开快,得先考个赛车驾照。这不是变相阉割,啥是变相阉割?

小米SU7车主花4万选碳纤维,鼓风机一吹,这钱白花了?-有驾

这事儿背后,其实藏着一个很微妙的心理。小米想玩点“赛道文化”,想让车主体验专业级的驾驶乐趣。但问题在于,不是所有车主都是专业车手。大部分人买这车,可能只是为了上下班代步,偶尔炫耀一下加速性能。你搞这么一出,反倒让用户觉得不爽:我花钱买的是自由,不是束缚!

小米SU7车主花4万选碳纤维,鼓风机一吹,这钱白花了?-有驾

再来说说第二个“对不起”。“百万碳纤维竟是摆设?”这听着就更让人恼火了。花了四万多块钱选装的碳纤维前舱盖,结果发现既不能导流,也压不住车,纯粹就是个样子货。用鼓风机一吹,纸巾纹丝不动,这简直就是大型打脸现场。这种情况,就好比你花高价买了件名牌羽绒服,结果发现它不保暖,只能当雨衣穿。

小米的解释是,设计侧重造型复刻,功能只是辅助散热,还能减重1.3公斤。但这个解释,显然不能让所有人满意。要知道,碳纤维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减重,更在于它的强度和性能。你把它搞成一个“花瓶”,这不就是挂羊头卖狗肉吗?

小米SU7车主花4万选碳纤维,鼓风机一吹,这钱白花了?-有驾

这两个“对不起”放在一起看,其实反映了一个问题:小米汽车,或者说所有新势力造车,都面临着一个共同的挑战——如何平衡“网红体质”和产品实力?

小米汽车自带流量,这是毋庸置疑的。很多人甚至没试驾就下单,这就是“网红效应”的威力。但这种效应,也是一把双刃剑。一旦产品出现瑕疵,舆论的反噬也会来得更快更猛。因为大家对你的期望值太高了,一旦你达不到这个期望值,失望也会更大。

小米SU7车主花4万选碳纤维,鼓风机一吹,这钱白花了?-有驾

小米汽车的“多事之秋”,其实也是很多新品牌必经的阶段。他们需要用时间和产品,来证明自己的实力。这就像是盖房子,地基打得不牢,楼盖得再高,也迟早会塌。

记住:真正能支撑一个品牌走下去的,不是营销,而是产品。如果你的产品足够好,即使没有铺天盖地的宣传,也能赢得用户的口碑。但如果你的产品不行,再多的营销,也只是昙花一现。

小米SU7车主花4万选碳纤维,鼓风机一吹,这钱白花了?-有驾

那小米汽车这次算不算真正的危机呢?我觉得,现在下结论还为时尚早。关键在于,小米能不能从这次事件中吸取教训,认真倾听用户的声音,不断改进产品。如果小米能够做到这一点,那么这次“危机”,反而可能成为它成长的一次契机。

所以说,小米汽车现在最需要做的,不是急于道歉,而是扎扎实实地把产品做好。毕竟,对于消费者来说,再华丽的辞藻,也比不上一个好用的产品。人真的是太难了,买个车也得操碎了心。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