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的公路,总是能带来一点谜题感。监控录像里那条高速路,金属光泽刚刚褪去的护栏静静地躺着,像等待判决的证据。两秒钟,咔嚓一下,剥夺三个年轻人的未来。关于这起小米SU7的事故,冷静地说,数据与推理总是先行于感慨。但若把自己代入其中——把手放在方向盘上,前方亮起系统提示的警告灯,心里也许只浮现一个问题:两秒,够用吗?
具体来看,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的公告沉默而有力。“召回”这个词本身,便是对技术与责任的双重投射。11万台小米SU7标准版,有的已经行驶在城市与高速之间,有的还坚守在销售信息里。召回的理由,官方略去情感,只陈述:L2高速领航辅助驾驶在极端特殊场景识别不足,预警或处置不到位,可能增加碰撞风险。我看这个说法,用半路上的警示标语来形容就是,“这地方,你的技术不管用了,赶紧靠自己吧”。简洁,有点冷。
两个召回编号,各自的统计数字干净利落,98,000多辆、18,000多辆,堆在屏幕这头像是年终报表。可再往深处挖一层,每个编号背后都是真实车主的生活轨迹。小米汽车官方的专业术语落地变成“你的车可能出事”,还得你来跑一趟维修站。
当然,总有那句绕不过去的敏感问题——这个缺陷,是小米自己发现的,还是“等到出了人命”才盖章认领的?坊间说法甚嚣尘上,但要专业论证,不带情绪地设想一下这个过程,不外乎两种模式:主动自查,或被事故牵出。不止行业惯例,连人类本能都是等着出事才补救。我这行也一样。有次我查案子,最后证实某“安全隐患”其实连厂家都不想承认,除非有人真翻了车。
那场小米SU7自燃事故,三位女大学生命丧高速,场景残忍却并不罕见。新技术往往伴随“试错成本”,碰巧试错变成了极大的代价。官方数据披露,事发时车开着NOA智能辅助驾驶,系统警示、提示驾驶员接管,到最终失控、撞击,全过程约两秒。两秒,对高速汽车来说,比大多数人反应要快的多。谁也不敢拍着胸脯保证,能在这时间窗救回一辆飞驰中的电车。
理智归理智,肝火归肝火。股票市场是最金属化的反应——消息公布,小米集团股价应声下挫。这是一种集体性冷感,没人关心故事,只关心数字。某种意义上,也挺像事故本身。哪怕是后座上的人,也未必能看穿生活里潜藏的安全隐患。
有网友追问,是否跟那三位大学生事故有关?还是另有数据推动?此处不得不佩服普通网友的职业灵敏度,“雷总能不能站出来说明?”网友声音甚至比现场调查来得直接。但你要问企业公布缺陷,一般还真不靠主动性。公权力、社会舆论、新闻报道三板斧轮流上阵——最后才有今天的召回。某些时候,“亡羊补牢”就是本行业的官方态度。不过,羊死了,补牢成本归谁?不言而喻,消费者买单。
这里说一点现实细节——小米的后台数据,是不是能直接揭示哪起事故属于“智驾失误”?说实话,这玩意企业自己未必愿意摊开来讲。每家的数据库都是自己做庄,也难免有选择性公布。行业朋友们遇到类似情况,常有“数据不能外流”的暗规。哪怕真相就藏在接口里,法律甚至道德层面也未必能撬开一分一毫。
专业视角看,L2级智驾功能,实际上不该让驾驶员把全部责任甩给系统。官方术语“辅助驾驶”——重点在“辅助”,不是“替代”。大多数的事故,归因下来,都是“人机配合不佳”。但这其中,厂商有没有把技术短板提前正视?有没有提前告知消费者极端场景下存在的“救援空窗”?有些问题,只能留给事故发生者去回答。当然,最好永远没人需要回答。
诚实地说,无论是小米SU7,还是其他智能汽车,智驾这条路还远没到“全自动”的地步。技术高墙前面,总有些倒霉蛋先撞上去。要是人人都寄希望于算法无过,谁来替那些“没来得及反应”的司机买单?
倒退十年,谁能想到电车也会突然“自燃”?倒退一年,谁敢坚信高速辅助驾驶不会让人“一秒断送”?有时候,进步其实是慢吞吞的,一边给社会添堵,一边替企业减负。我这行天天和事故打交道,见惯了“技术升级伴随新问题”,理智一点,只能边修边走。偶尔被人问,“这行业有啥安全感吗”,我只会答,安全感其实都是事故里长出来的——但代价不是谁都想付。
所以,公权力推动企业召回,是不是就是给了大众一个“官方答案”?现在看来,更多的是留给人们自行体会。有些真相,写在公告里,却没写在维修站的流程单上。公众未必能收到全部的理由,但至少能收到一张召回单。
技术进步免不了要交学费,事故和召回就是学费单上的数字。有时你觉得自己是付费者,有时又变成了试验品。你说,未来的智能驾驶,到底能否真的让我们安稳地在高速上闭眼养神?还是下一个事故,又是新的召回理由?这个问题,谁能给个肯定答案呢?
我们秉持新闻专业精神,倡导健康、正面的价值观念。如有内容修正需求,请通过官方渠道提交。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