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上海车展上,“智驾”一词悄然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安全冗余”“场景化解决方案”等严谨表述。这一转变背后,是工信部新规与多起事故倒逼的行业反思。华为联合11家车企发布的安全倡议,恰逢其时地划清了技术宣传与实际能力的边界。
小米SU7在湛江事故中,驾驶员手动驾驶状态下与电动车碰撞起火,暴露了智驾系统在突发场景下的脆弱性。而车企此前宣传的“全场景智驾”“端到端自动驾驶”等话术,与现实技术差距悬殊。长安汽车响应倡议,承诺严格遵循《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标准,正是对过度营销的自我纠偏。
消费者教育的缺失同样触目惊心。问界车主因销售误导开启智驾后跟车抢道,直接导致安全隐患。华为倡议中“用户为本”的安全训练营,计划通过模拟场景教学,帮助用户理解智驾的“功能边界”。例如,智驾系统在暴雨、夜间或无车道线路段可能失效,这些细节需通过实操培训让用户铭记于心。
车企的责任远不止技术升级。比亚迪要求合作媒体将“智驾”改为“驾驶辅助”,特斯拉叫停“方向盘配重块”销售,均在试图修正用户认知偏差。但部分车企官网仍保留“高阶智驾”表述,暴露出执行层面的矛盾。华为倡议的“标准共建”恰是破局关键,需全行业统一安全测试标准,避免“各自为战”。
智驾的未来在于平衡创新与安全。车企需以华为“技术先行”为标杆,持续投入车规级安全保障体系;消费者则需以“工具思维”使用智驾,将系统提示视为辅助而非依赖。唯有责任共担,才能让技术真正服务于人。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