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的汽车行业,活脱脱开启了拼命换血的大戏。
我前天跟一个朋友喝咖啡,她是做汽车销售的。她叹气说:现在出了新车型,客户都盯着新能源,燃油车像快到退休年龄的老人,没人想碰。我那会儿心里还琢磨,去年年前,很多燃油车的销量还能撑得住。到新能源占比已超过55%,燃油车基本成了边缘货色。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看到某品牌去年燃油车销量同比跌了差不多40%,厂里产线闲置得不行。一线的工人打趣说:再多待会儿就得成绝版。这是市场的无声宣判。这让我开始反思:传统车企裁员变得特别疯狂。一个德国合资车企上半年直接裁掉2000名燃油车工程师,连员工的脸色都变了。
估算:这裁员的规模,折算下来大概占整个研发部门的20%左右(这段先按下不表)。你可以想象,一线工人、机械工程师、线下销售人员,他们原本为了燃油车跑得多勤快。现在市场变了,他们还在干那些过去的活。我曾经问过一个老车工:你觉得还能靠这个岗位干多久?他苦笑着说:谁知道?可能再撑个几年,就得转行了。
但问题不是单纯的裁员,而是一种更深层的岗位结构重整。你想过没有?这些岗位的消失,比我们预料得快多了。比如燃油车的线下销售,变得越来越难维持。这背后的逻辑其实很简单——
我们都没细想过,在过去,汽车的制造像拼装房子一样,机械化生产线一条接着一条。但汽车变成了电子消费品,每个零件都像智能手机的APP一样,随时可以升级、替换。这就意味着,纯机械岗位不再吃香了。反观,懂软件、懂硬件结合的跨界人才变成新稀缺。
我就在想,这场变革到底还会持续多久?传统车企是不是会一直慢慢来?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很大程度上,它们并不是真的慢,而是转得太慢。这就让我有个疑问:究竟哪个车企的转型最快?我觉得,真正做得快的,是那些早早下注于智能驾驶和电池技术的企业。
你用过燃油车的自动挡,平顺度还不错吧?我觉得,自动变速箱其实挺烦琐的,故障率偏高。但在新能源车里,那变速箱就变得超级简单——简直像洗碗机的旋转盘。依靠电机+控制系统的搭配,动力响应快得多,也少了许多机械磨合的麻烦。
这让我想到,成本转化——一个小时的燃油车维修,可能要花掉200块钱的零件费和人工费,总共大约百多块,油费算得也粗略:一公里2元左右(估算/样本少),用一天8小时算,制造和维护的投入其实还挺高的。而新能源车辆——尤其电池和驱动系统,其维修频次大大降低。你知道吗?我曾经算过,按每百公里200块油钱,新能源可能只需150块,甚至更低一些(这只是粗估/体感),不是便宜多少,而是简单多。
但现在想想,为什么那么多传统岗位会被裁?其实很简单——自动化、智能化。过去维修师傅的工作是检测、换零件。很多的检测软件可以在几秒内完成,用无人机检测车底,用AI检测零件磨损。传统岗位在这个基础上逐步被替代。
你不会奇怪,为什么新能源公司还拼命抢人?我猜测,不是他们不想省钱,而是需要新鲜肉体。电池研发就像厨师不断试菜,新材料、新技术瞬间累积,技术迭代速度比我快多了。应届硕士们都在奔着固态电池去,估计明年就会成为新宠。
好多时候,我会觉得:这真的是岗位重构。过去我们惯的机械岗位已逐步退出历史舞台。传统工人可能会问:我还能转吗?当然能。只要跨界,就得多学点东西。我盆友原来是线下销售,现在开始学直播带货+新能源知识,准备转型。这不就是新零售+新汽车结合的趋势么。
我晚上也纳闷:这些人才荒会不会只是短暂现象?还是说,整个汽车行业的技术门槛已经飙升到难以追赶的地步?我觉得,有点像跨年,从机械到电子,从硬件到软件,这个曲线很陡,但也不完全是势不可挡。一些大厂还在大投入磨合,但也有厂准备转型,转得快的那几个,似乎都在布局未来。
我知道,普通人最关心的,就是怎么抓住这波风口。你问,我的建议是?第一,盯紧新能源核心赛道。智能驾驶、车联网、动力电池这些硬核核心。我认识一家小厂,他们专做固态电池的材料供应链。你知道他们的研发投入比普通企业多了什么?上百万研发经费和硬核专利。这才是未来赛道。
第二,个人转型。其实不难。像我朋友,原本卖燃油车的,最近学了Python,搞起了线上直播,专讲新能源的优点。虽然起步晚,但还赶得上行业变化的快节奏。你知道,新能源岗位的薪水,普遍比传统岗位高50%以上。这意味着,若你能跨出舒适区,收入会飞一飞。
对我来说,曾经花了点时间补课。去年冬天,我参加了某企业组织的电池工艺研修班。你问,学这个值不值?我觉得,值!尤其是没有哪个企业会放过掌握核心技术的人。转型的过程有点像开车换挡,稍微不留神就会卡顿,但只要懂了行驶原理,就能继续前行。
投资方面。你要问:稳妥的建议?那就是避开那些裁员比例高、研发投入低的传统车企。它们很可能已走到尽头。反倒是那些在自动驾驶、电池技术上取得突破、拥有丰富专利的企业,更值得关注。记得我昨晚在相册里翻到一张照片,是一辆提醒自研芯片的新能源车车型图。没细想过,如果一个公司拥有自主芯片+固态电池的技术壁垒,会不会更硬核?我猜不一定,因为有可能这个猜测只是市场泡沫,但总觉得,技术壁垒会带来竞争优势。
说到这我突然想:怎么才能在行业变革中不被甩下?是不是说,面对行业大洗牌,最重要的是保持学和敢于跨界呢?其实答案还挺简单——只要别嫌麻烦,愿意折腾,就有可能在下一次风起云涌中占得一席之地。
你呢?是不是也在琢磨,我还能在汽车行业留得住’位置(这段先按下不表)?或许,我们都该多留意那些隐形的风向,也许下一场变革的激流,早就藏在细微的变化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