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的高速公路上,方向盘后是一双紧闭的双眼——这不是科幻电影,而是广东交警近日曝光的真实画面。当122km/h的汽车载着熟睡司机狂奔100公里,我们不禁要问:当智能辅助驾驶遇上人类惰性,这场危险的信任游戏该由谁来喊停?
油车与电车事故的舆论温差
南京网约车司机刘某撞毁护栏的新闻下,评论区清一色是"疲劳驾驶害人害己"的谴责;而广东男子闭眼开特斯拉超速百公里的事件中,却涌现大量"系统为什么没报警""车企该负责"的质疑。同样的危险驾驶行为,舆论对传统油车和智能电车的审判尺度竟如此不同。
这种割裂背后,是公众对科技本能的信任依赖。就像我们会责怪地图导航导错路,却很少反思自己为何不看路标。某车企的"自动驾驶"宣传片里,驾驶员在车内喝咖啡、看报纸的画面,早已在消费者心中埋下"交给科技更安全"的认知种子。
被夸大的"智能"与真实的危险
打开任何新能源车官网,"L2.999级自动驾驶""媲美老司机"的宣传语冲击着眼球。但鲜少有人注意到角落那行小字:"驾驶员需全程保持注意力"。这种营销话术与安全警示的魔幻同框,构成了当代汽车消费最吊诡的景观。
江苏高速"慎用辅助驾驶"的警示牌,揭开了血淋淋的现实:过去半年,全国因过度依赖智驾系统导致的事故同比激增47%。湖南方某开启辅助驾驶后分心致车辆侧翻,海南司机定速巡航时剐蹭护栏,这些案例都在诉说同一个真相——再聪明的AI也抵不过人类的侥幸心理。
信任危机的根源在人性
当我们指责车企夸大宣传时,是否也该审视自己内心的懒惰?广东闭眼开车男子的辩解颇具代表性:"想着有系统兜底"。这种将生命权让渡给科技的心态,比任何系统漏洞都危险。就像总把作业交给"作业帮"的学生会丧失思考能力,长期依赖智驾的司机,其应急反应速度会下降30%以上。
某车企工程师私下坦言:"我们设计的是辅助系统,但很多用户把它当自动驾驶仪用。"这种认知错位,恰似给小学生配了计算器,结果他连1+1都要按键。技术的进步本该服务人类,现在却成了纵容危险的帮凶。
握紧方向盘这个动作,是人类对自身命运最后的掌控。在真正的自动驾驶到来前,请记住所有车载系统都只是副驾驶——而生命的方向盘,永远该掌握在自己手中。下次启动车辆时,不妨先问问:是我在开车,还是车在开我?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