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特整合:长安体系掌舵,纵横团队或大换血

当一家跨国车企在中国市场连续踩空节拍,它究竟该选择换将、换帅,还是彻底换血?这不是一场简单的组织调整,而是一次生死攸关的自救。

2025年,福特中国终于做出了选择。9月23日,官方宣布:一个全新的全资子公司——福特销售服务公司即将在10月1日启动运营。这看似平静的公告背后,实则是一场风暴的落地。新公司由前长安福特高管陈晓波掌舵,直接向福特中国总裁吴胜波汇报。这意味着,那个曾被寄予厚望的“福特纵横”体系,正悄然退场。

曾几何时,福特对中国市场抱有双重期待。一边是深耕多年的长安福特,主打福克斯、锐界等主流乘用车;另一边则是通过江铃福特科技孵化出的“福特纵横”,承载着F-150猛禽、烈马、Ranger这类全球硬派车型的梦想。2023年8月,福特纵横成立时,几乎拿出了家底:猛禽是越野圈的精神图腾,烈马是方盒子鼻祖,Ranger则是全球皮卡销量冠军。按理说,手握这些王牌,不该打成这样。

福特整合:长安体系掌舵,纵横团队或大换血-有驾

但现实狠狠打了脸。数据显示,福特纵横旗下车型销量逐年下滑:2022年还能卖4.5万辆,到2024年已跌至3.5万。烈马上市后月销最高不过1560台,今年再难破千;Ranger游骑侠更是悄无声息。相比之下,长城坦克系列动辄月销过万,炮系列常年稳居皮卡榜首。不是市场不热,而是福特没抓住。

反观长安福特,靠着蒙迪欧、锐界L这些“老将”,2024年反而实现了5.97%的同比增长,利润扭亏为盈。一个在退步,一个在复苏,天平自然倾斜。于是,福特决定回归“一个福特”战略——不是第一次,也不会是最后一次。

福特整合:长安体系掌舵,纵横团队或大换血-有驾

回溯过往,福特在中国的渠道博弈早已纠缠多年。2018年首次尝试整合三大渠道(长安福特、江铃福特、进口福特),却因经销商利益分配不均而流产。2020年江铃福特脱离NDSD,2022年成立江铃福特科技,看似独立发展,实则为今日之变埋下伏笔。如今,新销售公司统管福特品牌乘用车与皮卡业务,等于宣告“福特纵横”品牌虽存,实权已归长安体系。

更耐人寻味的是人事安排。据知情人士透露,新公司高层几乎清一色来自长安福特,原福特纵横管理团队近乎“团灭”。这不只是换人,更像是对过去三年战略的否定。毕竟,猛禽和烈马本该是引爆市场的火种,结果却成了库存压力。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一个拥有全球顶级IP的子品牌,会输得这么彻底?

福特整合:长安体系掌舵,纵横团队或大换血-有驾

或许答案不在产品,而在运营。福特纵横试图走轻资产路线,打造“户外生活方式品牌”,口号很美——“纵横空间”“纵横社群”“纵横装备”“纵横守护”,听起来像是一家潮流生活方式公司。可消费者买的是车,不是情怀。当交付缓慢、服务断层、改装资源匮乏时,再酷的理念也撑不起销量。

相比之下,长安福特虽然传统,但渠道稳定、服务体系成熟、本地化响应快。在车市内卷到极致的今天,执行力比想象力更重要。

而这次整合,也并非福特独有。丰田已在部分城市试点“一店双品牌”销售,允许单店同时售卖广汽丰田和一汽丰田车型;甚至传出将逐步取消“双生车”战略的风声。当市场从增量转向存量,曾经靠复制扩张的合资模式,正在被效率和协同重新定义。

福特整合:长安体系掌舵,纵横团队或大换血-有驾

所以,这轮合并潮的本质,是外资车企对中国市场失控感的集体回应。它们发现,过去那种“左右手互搏”的玩法玩不下去了。资源分散、品牌内耗、反应迟钝,每一个都足以致命。

但整合就能解决问题吗?未必。渠道可以合并,人心却未必能合。长安与江铃的经销商网络如何融合?品牌形象如何统一?尤其是那些原本追随福特纵横而来的越野玩家,是否会因“被收编”而流失?

福特整合:长安体系掌舵,纵横团队或大换血-有驾

更重要的是,电动化浪潮下,福特真正需要突破的,是新能源产品力与智能化体验。如果只是把两个“油车团队”合在一起,却没有新的技术引擎,这场整合恐怕只是延缓下滑的止痛药。

当一个品牌开始频繁调整架构时,往往说明它还没找到真正的方向。福特的“二次整合”,是一次务实的退守,也是一次无奈的回归。它赢回了控制权,却失去了试错的勇气。

福特整合:长安体系掌舵,纵横团队或大换血-有驾

问题是:在一个快节奏的时代,慢半拍的反思,还能换来下一次入场的机会吗?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