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个小车,叫什么缤果S,预售价6万8,马上就要上市了。
这事儿本身没什么稀奇的,现在这年头,新车跟下饺子一样,稀奇的是这个价格和这个时间点。
6万8,朋友们,这不是一个价格,这是一个态度。
这是一个“不装了,摊牌了,我不过了,你们也别想活”的态度。
如果说之前比亚迪秦是把桌子上的大鱼大肉给端走了,小米是把蛋糕连盘子都舔干净了,那这帮搞小车的,就是连桌子上的蜡烛都没放过,走的时候还要把桌布顺走,说回家能当抹布。
这就是掀桌子式竞争法则的终极体现。
什么叫存量竞争?存量竞争是大家还在一个桌上吃饭,比谁吃的姿势好看。现在不是了,现在是黑暗森林,最好的防守不是你技术多牛逼,也不是你品牌多响亮,而是直接把整个餐厅给爆了,大家一起喝西北风,谁也别吃了。
你以为它在卖车,其实它在执行焦土政策。
你看这车的介绍,上来就给你整一套“复古未来主义设计”。
讲真,这种词儿就跟算命先生的“你命里有贵人相助”一样,属于玄学范畴。啥叫复古未来?不就是又圆又方么。它就是个车,一个代步工具,非要搞得跟从《赛博朋克2077》夜之城里开出来的一样。但你别说,消费者就吃这一套。他们要的不是一个交通工具,他们要的是一个“人设”,一个“朋友圈道具”。
这车最骚的操作是,在一个6万多的车里,给你塞了一块12.8英寸的2K中控屏。
我第一次看到这个配置的时候,我真的愣住了。
你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这意味着这家车企已经彻底悟了,开窍了。他们深刻理解了当代消费主义的本质:价值感,远比价值本身重要。
你作为一个中年人,可能觉得这玩意儿有啥用?不就是个屏幕么,能导航就行。
但对于它的目标用户来说,这块屏幕就是天,就是地,就是唯一的神。这块2K屏的核心价值,不是让你看路况有多清晰,而是让你在跟朋友吹牛逼的时候,可以云淡风轻地说一句:“诶,我这车屏幕2K的,跟你的iPad Pro差不多。”
就这一句话,6万8就值回票价了。
至于这屏幕里的语音交互,什么可见即可说,什么分区唤醒,听起来是不是特别高大上?
我告诉你一个残酷的现实。所有实验室里跑出来的智能座舱,都必须接受中国大爷大妈的终极考验。自动驾驶的关键不在特斯拉,在老头乐。智能座舱的关键也不在AI芯片,在于你能不能听懂一个喝了两盅的老爷子用带着五个地方口音的普通话喊出的:“那个……那个……就那个破歌儿,给额放一下!”
只要大爷躺得快,责任直接就定给对方了。只要你系统反应慢,那就是你这车“不智能”。
所以,这块大屏和这套语音系统,本质上不是一个技术产品,它是一个社交产品,一个情绪抚慰工具。它让车主觉得,我虽然只花了6万多,但我享受到了十几万甚至二十几万的“科技感”。这种精神上的满足感,比你那什么零百加速、麋鹿测试重要一万倍。
这就是一种针对下沉市场的“品牌玄学”。
奔驰的玄学是那个三叉星辉,你坐进去就感觉自己是个人物。特斯拉的玄学是马斯克本人,你开上就感觉自己是硅谷精英。而这些小电车的玄学,就是这块与身价不符的巨大屏幕。它是一种信仰,一种“我花小钱办大事”的信仰。会买这车的人,就是喜欢这种感觉本身。这种爱真的很特别,你爱过一个品牌的时候,你就懂了。
然后我们再看那个325公里的续航。
诶,是是是,工信部标准。大家心里都有数,这玩意儿就跟方便面包装上的“图片仅供参考”一样,充满了东方智慧。冬天开个暖风,夏天开个空调,再在车里听着QQ音乐蹦个迪,这续航不得给你打个骨折。
但能过,就是能过。
325这个数字,它不是给车主看的,它是给那些还没买车的人看的。它跨过了一个心理阈值,一个从“这车只能在小区里买买菜”到“我好像可以开着它去隔壁市吃个饭”的心理阈奇点。
至于实际能跑多远?不重要。买了这车的人,99%的场景都是在市区里转悠。讲真,我小时候觉得从城东到城西开车超过一小时都算异地恋了。对于他们来说,每天的通勤距离可能还不到30公里,一个礼拜充一次电都嫌烦。
所以那个低温加热功能,磷酸铁锂电池,快充慢充,本质上都是在干一件事:给你安全感。
加大加大加大。
把所有你能感知的配置,都给你拉满。让你觉得,我这钱花的,值!
这就像修仙小说里的主角,境界虽然只是个筑基期,但手里的法宝全是神器级别的。打起架来可能还是刮痧,但亮出来的那一瞬间,气势绝对拉满了,对面金丹期的都得一个趔趄。
这车就是A00级蛊场里一个修炼了“法宝流”的选手。它不跟你拼内力(三大件),它直接跟你拼装备(配置)。
座椅用仿皮,后排能比例放倒,行李舱能到1450L,甚至还能当个床。
我看到这个数据的时候都傻了,1450L,这已经不是压缩毛巾了,这是个便携式集装箱啊。就差给你配个淋浴头,让你在车里解决个人卫生问题了。
所有这些“军火”,都指向一个核心战略:在有限的成本里,创造出无限的“获得感”。
你以为这就完了?它还给你配了手机APP当数字钥匙,还有倒车影像。
这些东西在今天看来不算什么黑科技,但在一个6万多的车上,它就成了一种“恩赐”。同行看了也得傻,哭晕过去。
写到这里,我突然觉得把车比作战场有点中二,但你别说,还真他妈有点像。
所以,这款车到底怎么样?
这个问题,其实一点都不重要。
重要的是,它的出现,以及它背后所代表的这种“不当人”的竞争逻辑,正在彻底重塑整个汽车圈的生态。它用一种近乎耍流氓的方式告诉你:所谓的品牌溢价、技术壁垒、渠道优势,在一个绝对的低价和绝对的配置堆砌面前,都脆弱得像一张纸。
它不是来卖车的,它是来告诉所有还想体面站着挣钱的车企:
时代变了。
要么成仙,要么成盒。
就问你怕不怕?!
本报道以促进社会进步为目标,如发现内容存在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我们将严肃对待。
全部评论 (0)